1.鸿蒙只是半成品,云操作系统才是终极形态

2.微软嵌入式系统的微软嵌入式系统是什么

开发新系统流程,怎么开发下一代电脑系统

电脑重装系统一般都是使用GHOST软件一键还原,以下所列重装系统常用方法,可择一操作。

1.开机或重启后按F11键或F8键,看有没有安装一键GHOST,有则选择一键还原按回车确定,进入一键还原操作界面后,再选择还原确定即可。如果以前刚装机时进行过一键备份,则能恢复到备份时的状态。

2.如果没有一键还原,则使用系统U盘重装系统。插入U盘后开机连按DEL键(笔记本一般为F2或根据屏幕底行提示字符)进入CMOS,进入BOOT选项卡设置USB磁盘为第一启动项。重启进入U盘启动菜单,选择克隆安装,再按提示操作即可。

系统U盘制作及重装系统的操作步骤为:

1).制作启动U盘:到实体店买个4-8G的U盘(可以要求老板帮忙制作成系统U盘即可省略以下步骤),上网搜索下载老毛桃或大白菜等等启动U盘制作工具,将U盘插入电脑运行此软件制作成启动U盘。

2).复制系统文件:上网到系统之家网站下载WINXP或WIN7等操作系统的GHO文件,复制到U盘或启动工具指定的U盘文件夹下。

3).设置U盘为第一启动磁盘:开机按DEL键(笔记本一般为F2或其它)进入BIOS设置界面,进入BOOT选项卡设置USB磁盘为第一启动项(注:部分电脑需要在此时插入U盘进行识别才能设置)。

4).U盘启动并重装系统:插入U盘启动电脑,进入U盘启动界面按提示利用下载来的GHO文件进行克隆安装。

3.如果有系统光盘(没有也可以去电脑商店购买),则将系统光盘插入光驱,开机后按DEL键(笔记本一般为F2或根据屏幕底行提示字符)进入CMOS,并在BOOT选项卡中设置光驱(CD-ROM或DVD-ROM)为第一启动项。重启进入光盘启动菜单,选择将系统安装到C区,再按提示操作即可。

鸿蒙只是半成品,云操作系统才是终极形态

华为正式捐赠欧拉操作系统事情经过

 华为正式捐赠欧拉操作系统事情经过, 可以说欧拉系统是华为的的另一张底牌吧,对标微软的Windows,也是反制美国制裁的有力武器之一。华为正式捐赠欧拉操作系统事情经过。

华为正式捐赠欧拉操作系统事情经过1

 据《科创板日报》,11月9日,在2021操作系统产业峰会上,华为将联合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全国6大城市,并协同8家操作系统伙伴,共同启动首批“欧拉生态创新中心”,进一步深化欧拉生态的全国布局。

 据了解,欧拉生态创新中心将发挥欧拉开源操作系统支持多样性算力,以及覆盖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全场景的能力优势,提供生态适配、人才培养、联合创新、产业聚集、社区共建等5大类生态服务,助力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据了解,本次欧拉捐赠内容包括:代码和软件包:数百万行华为自研代码版权和知识产权许可,超过8000个经华为和社区验证的软件包;创新项目:华为创新的 iSula、A-Tune、Stratovirt、secGear 项目;商标:openEuler 以及 iSula、A-Tune、Stratovirt、secGear 项目的中英文商标品牌共30个;域名:openeuler、org 及其子域名,和 openeuler、io 及其子域名,共4个;社区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与测试体系、代码托管、社区运营平台等社区基础设施。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9月15日,法定代表人为赵明路,注册资本为403、41亿元,经营范围包括程控交换机、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宽带多媒体设备、电源、无线通信设备等。该公司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00%,且后者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持股99、25%,任正非持股0、75%。该公司有42家对外投资企业,包括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机器有限公司等。

华为正式捐赠欧拉操作系统事情经过2

 11月9日,操作系统产业峰会2021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峰会现象,华为携手行业客户和生态伙伴带来操作系统产业的最新进展和欧拉(openEuler)系列发布,其中包括欧拉捐赠/首批欧拉生态创新中心正式启动,以及欧拉人才发展加速计划正式发布等。

 数字经济的领先需要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而基础软件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魂,魂强则体健、本固则枝荣。欧拉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可广泛部署于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各种形态设备,应用场景覆盖IT(InformationTechnology)、CT(CommunicationTechnology)和OT(OperationalTechnology)。

 据悉,欧拉操作系统开源以来,获得产业界积极响应,已吸引近万名开发者,近百个特别兴趣小组,300家企业加入社区,成为国内最具活力和最主流的基础软件生态体系。

  华为捐赠欧拉,共建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

 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在致辞中正式宣布:“华为将欧拉开源操作系统全量代码、品牌商标、社区基础设施等相关资产,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汇聚更多产业力量,以更快的速度建设更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表示:“欧拉,这一操作系统领域的重量级开源项目捐赠给基金会进行孵化,是我国抢抓万物互联时代发展先机,以开源为抓手打造下一代操作系统,筑牢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底座”的有益尝试。”

 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在大会主题演讲中承诺欧拉捐赠之后,华为仍将从技术创新、生态构建、商业推广、开源建设、人才发展五个方面持续投入和推动欧拉发展,与产业界共同加速操作系统创新,以更快的速度建设更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

 1、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投入内核技术创新,坚持开源开放,携手开发伙伴,共建欧拉跨越式领先竞争力。

 2、在生态构建方面:携手生态伙伴,共同构建欧拉开源社区、欧拉生态推进组、欧拉生态创新中心三层欧拉生态发展平台,持续发展壮大社区生态、OSV生态和基于欧拉的全行业应用软件生态。

 3、在市场推广方面:华为不做欧拉商业发行版,将不遗余力地助力商业伙伴,加速市场推广,未来实现全球主流市场份额。

 4、在开源建设方面,华为将全力支持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携手开源伙伴和行业组织,构建中国开源体系基础能力并持续增强,与全球开源体系双向融合、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5、在人才发展方面,在教育部指导下,携手产业伙伴和教学伙伴,发布欧拉人才发展加速计划,丰富教材教辅、扩大教学范围、增强师资力量、扩展教学手段,开创产教融合新模式,牵引欧拉人才发展。

  首批欧拉生态创新中心启动,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峰会上,华为联合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全国6大城市、协同8家操作系统伙伴共同启动首批“欧拉生态创新中心”。据悉,欧拉生态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欧拉开源操作系统支持多样性算力,以及覆盖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全场景的能力优势,提供生态适配、人才培养、联合创新、产业聚集、社区共建等5大类生态服务,助力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生态适配:支持伙伴及客户完成欧拉开源操作系统的迁移适配;

 人才培养:培养欧拉相关人才,推进欧拉课程进区域高校;

 联合创新:聚焦欧拉技术优势,围绕内核及应用的技术创新;

 产业聚集:助力区域政府,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的硬件、软件产业孵化;

 社区共建:汇聚社区在区域的创新力量,激发区域的基础软件贡献。

 欧拉人才发展加速计划

 华为正式发布“欧拉人才发展加速计划”,围绕操作系统方向,从智能基座首批落地的72所高校向应用本科进一步深化,旨在鼓励更多高校师生加入欧拉生态,全面加速欧拉全栈人才发展。该加速计划将在三年内覆盖500所高校,培养百万欧拉人才,共同夯实操作系统人才根基。

  4大关键举措包括:

 加速操作系统教材知识体系更新,以支持老师系统性制定教学培养方案;

 加速师资力量培养,以优秀老师培养更优秀的老师;

 加速教学与开源结合,结合欧拉社区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加速学生积累开源实践,让学生在欧拉社区在线实习、研究创新。

华为正式捐赠欧拉操作系统事情经过3

 11月9日,操作系统产业峰会2021上,华为正式宣布,将欧拉开源操作系统(openEuler, 简称“欧拉”)正式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据了解,欧拉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可广泛部署于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各种形态设备。

 应用场景覆盖IT(Information Technology)、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和OT(Operational Technology),实现统一操作系统支持多设备,应用一次开发覆盖全场景。

  本次欧拉捐赠内容包括:

 代码和软件包:数百万行华为自研代码版权和知识产权许可,超过8000个经华为和社区验证的软件包。

 创新项目:华为创新的iSula、A-Tune、Stratovirt、secGear项目。

 商标:openEuler以及iSula、A-Tune、Stratovirt、secGear项目的中英文商标品牌共30个。

 域名:openeuler、org及其子域名,和openeuler、io及其子域名,共4个。

 社区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与测试体系、代码托管、社区运营平台等社区基础设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在视频致辞中高度肯定欧拉捐赠的重要意义。

 “操作系统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直接决定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水平。”

 他表示,“欧拉,这一操作系统领域的重量级开源项目捐赠给基金会进行孵化,是我国抢抓万物互联时代发展先机,以开源为抓手打造下一代操作系统,筑牢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底座”的有益尝试。”

 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在大会主题演讲中承诺,欧拉捐赠之后,华为仍将从技术创新、生态构建、商业推广、开源建设、人才发展五个方面持续投入和推动欧拉发展。

  欧拉和鸿蒙有啥区别

 鸿蒙系统面向C端,就是用于手机、电脑等产品上,欧拉系统则面向B端,它是是基于linux的企业级服务器操作系统,而矿鸿是鸿蒙系统用于工矿业的'一个特殊版本,主要用于工业、矿业。三者是是有着紧密相连的。

 欧拉(EulerOS)是华为伺服器的操作系统,面向企业级Linux操作系统平台,用于华为的云服务和通信设备伺服器,定位是瞄准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和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与windows概念相似的一款系统。

 可以说欧拉系统是华为的的另一张底牌吧,对标微软的Windows,也是反制美国制裁的有力武器之一。

 总的来说,欧拉是企业级,面向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是基于linux的企业级服务器操作系统,主要针对B端客户,以及云端操作系统。而鸿蒙系统是面向C端的,就是用于手机、电脑、物联网、自动驾驶等等产品上,面向的是万物互联网,聚焦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操作系统。

 将鸿蒙与欧拉组合起来,就差不多真的可以覆盖万物了,欧拉在云端,鸿蒙在设备端。

微软嵌入式系统的微软嵌入式系统是什么

在任何领域,底层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字化 社会 ,半导体、操作系统则是整个数字化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中国在芯片和操作系统上实现突破,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与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扎的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枝叶才能更加茂盛。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的确是国之重器。上至国家部门,下至黎明百姓,都对鸿蒙寄予厚望。

需要指出的是,鸿蒙一直宣称自己是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与安卓系统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也的确如此,鸿蒙并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鸿蒙对标的不是谷歌安卓,而是谷歌的物联网操作系统Fuchsia OS 。那么,鸿蒙与目前的操作系统相比,先进在哪里,鸿蒙是否就是未来操作系统的终点呢?

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鸿蒙与目前操作系统的主要差别,描绘鸿蒙想要实现的“理想国”。此外,鸿蒙目前还只是一个半成品,更先进的操作系统,是云操作系统。接下来,我们将展开讨论。

说明:目前很多云厂商都宣称自研了云操作系统,他们所谓的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什么才是云操作系统,目前还不能给一个完整的定义。不过,真正的云操作系统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以直接调度CPU,控制CPU计算进程;融合了目前的计算节点管理与单服务器操作系统,在云数据中心实现计算资源的自由调度;整个操作系统横跨云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智能设备三端,实现云边端的协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主要部署在云服务器,基于云原生实现应用开发,并且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接入,多端应用。

我们从操作系统的本质入手来讨论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大体上看,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架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计算、存储、网络和I/O设备;对上,则支撑应用软件,协助应用软件调用计算、存储等软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还通过I/O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比如,电脑的人机交互就是鼠标+键盘作为输入,屏幕作为输出;手机的人机交互,主要的输入和输出介质都是屏幕。此外,还有摄像头、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

操作系统的演进,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终端计算设备,来变革对软硬件资源的调用方式,更好的支撑上层应用软件,提供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

对数据的计算、存储、传输,是整个计算体系的核心,计算机的发展也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的。总体上,计算体系的演进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芯片本身提供的计算能力在飞速发展, 以前是CPU的摩尔定律主导,现在则是以AI为核心的异构计算挑大梁,终极形态就是量子计算芯片 。存储芯片也实现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存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传输技术尤其是无限传输技术的进步,则改变着整个计算体系的资源组织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拉近了数据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催生出云计算这种新的计算资源组织方式。云计算并没有提升整个体系的计算能力,而是通过重新组织提升了整个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

传输能力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发展的。无限通信技术历经1G/2G/3G/4G,目前正在进行5G通信网络的建设。几年之后,整个 社会 的数据传输能力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在整个计算体系中,计算、存储、传输是紧密相关的,传输能力的提升会改变计算、存储资源的组织方式。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拉近了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计算、存储资源会在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一旦整个传输网络可以支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之间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那么计算、存储资源就会向云端集中,终端则“退化”为一个人机交互界面 。手机、电脑的核心是人机交互,只需要保留屏幕、键盘、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无需再保留CPU、存储芯片(即使会保留部分计算、存储能力,低端芯片就完全够用)。智能终端输入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计算、存储,然后传输到终端进行显示。

面对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组成的新计算体系,计算、存储、I/O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物理上分离开了。这个时候,操作系统就需要横跨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计算资源。并且,由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计算、存储功能,对数据中心资源的调配则成为新操作系统的核心。相对而言,对电脑、手机这些终端的调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相对于安卓操作系统,鸿蒙并不是重复造轮子,是有重大创新的。最核心的创新就是致力于通过软总线来替换硬总线。在以前的操作系统中,无论是电脑端的Windows系统,还是手机端的Android、IOS系统,在通信线路上都是硬总线。在一整个电路板上通过物理的实体电路来连接各个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存储、I/O),实现各部分数据的传输。

实体电路在空间上有很大限制,如果能够通过无线电磁波来进行各个计算单元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在空间上大大解放智能终端。各个计算单元不再必须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在空间上可以实现分离。如果再通过标准化将各个计算单元进行解耦,进而实现不同计算单元的自由组合,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智能计算的想象空间。如果将几台电脑、手机放在一起,对于以前的操作系统,这些智能设备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系统操作一台设备,不同设备之间没有联系;而 对于鸿蒙操作系统而言,他们不再是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堆可以利用的计算单元,是一堆CPU、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组合这些计算单元 。比如,要运行一个大型 游戏 ,一台电脑的配置不够,就调动周围几台电脑、手机的CPU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共同支撑计算需求。

除了对计算、存储资源的自由调度,软总线技术在I/O设备上有更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几十年,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总体遵循摩尔定律,计算机在CPU、存储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以至于现在一台手机提供的计算能力,就超过以前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I/O设备方面却进展缓慢。除了键盘、鼠标、屏幕,电脑上就增加了一个摄像头和扬声器。很长一段时间,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是智能手机厂商之间实现差异化的关键。 如果把智能计算设备与人进行类比,CPU相当于大脑,各种I/O设备相当于四肢,则计算机可谓一直处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状态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不同计算单元需要用硬总线来进行连接。比如,手机摄像头必须要安装在手机上,因而摄像头不能做的很大。如果通过软总线技术,如果把摄像头“拆下来”呢?智能手机只承担核心的计算、存储、显示、交互功能,其他功能通过各种专用设备实现,然后通过电磁波将专用设备与手机连接起来,这些专用设备就像“装在手机里”一样。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像头就解除了物理限制,可以把像素做的很高,甚至与单反相机媲美(事实上,可以直接将单反相机与手机连接起来)。更进一步,为什么不能将手机、电脑与天文望远镜连接起来呢?通过手机、电脑操控望远镜,把看到的美景实时记录下来,还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者进行在线直播。

通过软总线技术,鸿蒙操作系统可以让计算机的“四肢”异常的发达。 鸿蒙系统可以“穿透”智能设备,直接利用设备内部的计算、存储、感知单元。在鸿蒙的“眼里”,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智能设备,而是一堆可以自由组合的计算模块。 手机、电脑,可以很轻易的与打印机、摄像机、微波炉、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 汽车 、电表、水表、体重秤、跑步机等设备进行连接。手机是“大脑”,其他设备则是“四肢”。

为什么以前没想到要用软总线来代替硬总线呢?因为以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很不成熟。总体上看,通过物理线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在带宽、传输速度上还是有很大优势。软总线要替换硬总线,就必须要扩大数据传输的带宽,同时提升传输速率,降低延迟,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鸿蒙只能说还在路上,软总线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完美替换硬总线,依然还有一定距离。

依据相关数据,目前华为鸿蒙的软总线,已经达到1.8G的带宽、10毫秒延迟、35%的抖动。 10毫秒的延迟,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还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些实时控制系统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鸿蒙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数据延迟压下去,把带宽提升来。 这肯定是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会涉及到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的大幅度修改。如果上述技术指标能够接近硬总线,鸿蒙软总线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得到释放。依据华为内部的说法,他们目前正致力于攻克分布式计算,有望将软总线的时延压低到微秒级。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鸿蒙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的国产操作系统也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吧。

虽然鸿蒙相比于上一代操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或者说致力于实现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软总线是否能在时延、带宽上赶上甚至超越硬总线)。但是,鸿蒙很可能不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的理想形态。与鸿蒙相比,云计算操作系统更具有发展潜力。

那么,云操作系统与鸿蒙操作系统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

鸿蒙虽然比安卓更进一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本地化的操作系统,核心功能也是调配终端设备的计算资源。 所以,鸿蒙需要安装在手机、电脑、电视这种终端设备上。与之相比,云操作系统则是安装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或者说,云操作系统的主体在服务器上,终端设备上的系统只是起辅助作用。

云操作系统的核心也在软总线(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软总线,即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不同计算单元),只是其软总线的载体是5G构建的广域网;与之相比,鸿蒙软总线的核心是蓝牙、WIFI等近场通信构建的局域网。在传输领域,有线宽带和无线通信是竞合关系。在无线通信内部,1G~5G网络,也和蓝牙、WIFI存在竞合关系。上一代主要是4G网络与WIFI的竞争,下一代则是5G网络与WIFI的竞争。总体上,大家更看好5G网络。云操作系统将主要建立在5G基础上,有线宽带、WIFI、蓝牙也会发挥作用。

数据的计算、存储由数据中心(包括边缘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来完成,智能终端主要保留两个功能,数据收集和人机交互。云操作系统横跨云端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来实现资源调配。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5G网络在带宽、时延、稳定性这些技术指标上能否达到硬总线的水平。与4G基站不同,5G将是宏基站与微基站(甚至更小的皮基站)相互配合,微基站或者皮基站其实就相当于室内WIFI。 从理论上来看,核心光通信网络+5G宏基站+5G微基站+皮基站,是可以实现对整个数据传输链路的全覆盖的。云操作系统也必然是基于5G,将5G通信网络作为其“软总线”的载体。

当然,以上只是对理想情况的设想。 目前,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5G技术还没成熟,5G网络覆盖也远未完成。尤为关键的是,5G网络在带宽、延迟这些技术性能上与硬总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5G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很快,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通过5~10年的时间,5G的带宽、延迟指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5G网络的建设也基本成熟。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发展,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智能终端,将形成紧密配合的计算体系,届时就可以支撑云操作的发展。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加入实现了云操作系统,整个计算体系会面临什么样的变革。云操作与原来的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与鸿蒙所代表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又有什么不同。云操作系统可以实现鸿蒙系统的一系列设想,而且可以比鸿蒙做的更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下一代操作系统一定是面向物联网的,需要基于物联网设备来进行设计。在物联网领域有一个根本的难题——如何平衡设备智能化与成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计算能力就是智能程度。一个设备能够提供的算力越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计算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芯片,越强的芯片越贵。 按照以往的逻辑,要对一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核心就是通过嵌入更强大的芯片来让其具备计算能力,这必然会大幅增加设备的成本。

在为物联网设计操作系统时,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物联网设备数量巨大,因此必须降低成本。 如果每台物联网设备都安装芯片,这样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试想一下,台灯、冰箱、空调,甚至水表、电表,都安装CPU和存储芯片,这些设备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上升(目前物联网设备中的各种嵌入式芯片计算能力较弱,比电脑、手机芯片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小很多,因而其智能化程度有限)。

物联网设备的核心在于感知和控制,不在于计算。 未来,不仅家庭里会有各种智能设备,城市中也会密布各种传感器来监控城市的水、电、气等供应体系的状态。这些物联设备,核心作用是传感器和控制器,一方面将感知到的图像、电压等数据传入系统,另一方面依据指令来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关闭阀门、调整摄像头角度等。

基于物联网设备的特点,要解决上述成本与智能化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算与感知、操控分离开来:物联网终端承担数据感知和操控的功能,把数据计算功能放到云端或者边缘计算端来完成。通过云操作系统,物联网设备可以安心做“四肢”,而将“大脑”放在云端或边缘端的服务器上。物联网设备上不用安装昂贵的芯片,依然可以获得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以此来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

将数据计算功能从物联网终端剥离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推动物联网设备在计算上的标准化。

我们知道,操作系统跟计算芯片是高度耦合的。电脑上的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手机端的安卓系统+高通芯片都是如此。操作系统往往与芯片相互配合,共同演进。无论是英特尔的电脑芯片,还是高通的手机芯片,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与之不同,物联网设备中的嵌入式芯片却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这就为操作系统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芯片上不能实现统一,要用一套操作系统去适配多种多样的物联网芯片,系统性能必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通过云边端协同的方式,把物联网设备的计算芯片统一放到云端或者边缘端的服务器上,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上的芯片是可以做到高度统一的,云操作系统只需要适配云服务器上的芯片。操作系统是调用硬件资源来完成计算任务,如果将计算任务集中到云端,那就屏蔽了本地终端设备的差异性。在云操作系统看来,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还是车机、电视,本质上都是一块屏幕,操作起来都一样。

鸿蒙+物联网嵌入式芯片,只是一种过渡方案,终极方案还是云操作系统+云端标准计算芯片的方式。当然,实现上述的云边端协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上的嵌入式芯片依然会是主流方案。 这种情况下,华为的鸿蒙系统就不得不要去兼容各种各样的嵌入式芯片,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过反过来看,通过鸿蒙系统来倒逼物联网芯片的标准化,也可以推动我国芯片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这也算鸿蒙的一大贡献。

以上从硬件计算资源的调度方面来分析云操作系统的优势。下面,我们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看云操作系统可能的未来。

在计算架构中,操作系统与芯片耦合,应用软件则与操作系统耦合。同样的一个应用软件,如果要从一个操作系统迁移到另一个操作系统,需要重新开发。比如电脑端的微信和手机端的微信,虽然功能都一样,腾讯却要要基于Windows和安卓系统开发两次。同样在移动端,微信也要基于苹果的IOS系统再开发一次。 功能都一样,却因为不同的操作系统重复开发多次,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试想一下,面对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如果软件厂商也要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多次开发,那简直不能忍受。

所以,一次开发,多端适配,是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刚需,这也是鸿蒙尽力要实现的目标。操作系统是与计算芯片耦合的,面对多样化的嵌入式物联网芯片,鸿蒙必然要做出一些个性化适配,上面承载的应用软件也要做出相应的适配,这会增加一些开发难度。如果强行屏蔽底层芯片的差异,很可能会损害系统的性能,表现出来就是系统容易卡、稳定性差。

如果是云操作系统,由于计算芯片本身就是统一的,云操作系统主体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相应的,上层应用的主体也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终端设备就是一个人机交互界面,大部分情况就是一块触摸显示屏(在部分场景中再加上语音交互)。终端智能设备是一个访问云端应用的入口。无论是从手机、电脑还是电视、车机,甚至是从电冰箱、电梯广告屏幕上访问,接入的都是云端的同一个应用软件。这天然就没有应用适配的问题。

鸿蒙想要实现的是一处开发多端部署。而云操作系统可以实现的是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应用。这种方式,在应用软件的标准化、性能表现等方面,比多端部署的方案更优。

我们以一个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

华为鸿蒙项目负责人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鸿蒙的目标是让应用跟着人走,而不是锁定在特定的设备上。比如,当用户用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不用一直拿着手机,当用户走到客厅的时候,视频电话就自动接到电视上。这如果能实现,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的操作系统,别说手机和电视打通,就是手机与平板电脑都不能打通。

在这个方案中,手机和电视都安装了鸿蒙系统,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设备,视频应用需要从手机传到电视上。我们用传球来做类比:面对一个运动的人,如何更好地把球传到他手里呢?目前的安卓、IOS操作系统,球只能锁定在一个人手里,如果用户离开这个是没办法拿到球的;鸿蒙要实现的是,有多个人进行相互传球,当用户离开A走到B附近时,A就把手里的球传给B,然后B再把球传给用户;云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是,球依然只在A手里,但A站的比较远,传球能力很强,无论用户走到那里,他都可以把球直接传过去。这样,就省去了中间把球从A传到B的过程。

目前,云计算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转向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云原生应用的目标就是一处开发,多端应用。 届时,本地终端是只是一个网络接入和人机交互的设备,并不需要部署应用。每个人有特定的应用账户,这个账户与其生物特征绑定(比如人脸、指纹),从任何终端都可以轻易接入云端应用中心,真正实现应用随人走。

电脑、手机作为个人应用的私密性将大大降低。每个人的电脑、手机之所以私密性强,最关键的是很多数据存储在本地端,并且,每个人下载的应用软件也不同,桌面的布局也独具特色。自己电脑用习惯了,别人的电脑用起来就总会感觉别扭。在云操作系统时代,这一切都会改变。本地终端几乎不再存储数据,别人拿着你的电脑,只要不能登录你的账户,也看不到你的任何信息。此外,云端不仅存储个人数据,也会存储你的电脑和手机桌面,你安装了什么软件,这些软件如何布局的,都可以完整的还原出来。

电脑、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块屏幕,跟安装在 汽车 、冰箱、洗衣机上的屏幕没什么区别,都只是接入云数据中心的一个入口而已。 当你自己没带电脑,借用同事电脑办公时,只需登录自己的云端账户,同事电脑桌面立马跟你的一模一样。用完退出账户之后,你的一切使用记录在本地端都消失了(实际上本地端本来就没有做任何数据记录,只是一个显示屏)。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和你的同事都没有数据安全的担忧。

更进一步的,大部分设备都退化为屏幕后,设备本身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整个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手机、电脑终端由于不再追求高配置的计算和存储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先6000元的电脑、手机,也许只需要2000元。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不需要买芯片,但需要为使用芯片付费。依据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消耗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来进行付费。比如,用1000元的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看4K**,但是每小时需要付费1元钱。 与企业端的云服务类似,个人消费者市场也全面进入云服务时代。

这对于用户也是有好处的:在C端的计算领域也实现“以租代售”,不用一次性付出几千元来购买昂贵的电子设备,有助于改善用户现金流;用户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计算能力,突破单台设备的算力限制。当需要运行大型 游戏 的时候,可以获得超高的算力配置,并且只为这一段时间付费。单个用户只要愿意付费,可以通过获得目前超级计算机一样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应用部署在云端,实现应用随人走,届时,各种触摸屏可能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毕竟,只是一块屏幕,成本比电脑要低很多),这些屏幕可以作为共享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在任何屏幕上便捷地登陆自己的云端账户,将这块屏幕变成自己的计算机。使用完毕退出账户后,设备上不会留有任何痕迹,也没有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人而言,会带来巨大的便利,他们不用再背着一台电脑到处跑,因为“电脑”随处可见,用完即走。

综上, 鸿蒙比目前的安卓系统更进一步,但依然不是最终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云操作系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5G网络要足够成熟强大,云边端协同体系已经完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鸿蒙系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案。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云操作系统领域,都有哪些玩家。大体来看,云操作系统会有三类玩家:以往的操作系统企业,领先的云计算企业,互联网应用巨头。

操作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微软、谷歌、苹果这类操作系统厂商,在云操作系统领域依然会是重要玩家,并且,他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微软,其服务器操作系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会慢慢向真正的云操作系统演进。华为目前已经推出了鸿蒙,虽然鸿蒙不是终极的云操作系统,但却是目前最好的物联网操作系统。通过鸿蒙进化成云计算操作系统,也比安卓等系统更方便。并且,鸿蒙在软总线技术上有积累,再加上华为领先的5G,华为云也具有不熟的实力,因而华为鸿蒙是未来云操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操作系统企业,头部云计算巨头也是未来云操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再次说明下,目前云厂商所声称的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还不是真正的云操作系统)。阿里云、AWS、谷歌云等,将其目前所谓的云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做成真正的操作系统,也未可知。

此外,还存在一类云操作系统玩家,那就是个别互联网应用巨头。最典型的就是腾讯(微信),其次是阿里巴巴(钉钉)。以微信为例,通过小程序,把自己变成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微信本身操作系统化。微信账户就是云操作系统的账户,登陆微信然后打开各种小程序,跟登陆云桌面打开各种应用软件类似。因此,微信也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玩家。此外,钉钉也在逐步把自己变成开发平台,也在操作系统化。

在未来的云操作系统之争中,中国将是美国的有力竞争者。国内华为、阿里巴巴、腾讯,都将是重要玩家。可以预见,未来的操作系统,不再只是美国的企业的天下。中国操作系统的自主化,是值得期待的。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

微软嵌入式系统,经过定制以及二次开发,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在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以及整体性能方面,得到了良好体现。随着windows 7 OS进入嵌入式领域,其对于各种硬件的兼容性,以及在各个硬件平台上的可移植性,再一次得到极大完善。

1996 年 11 月,Microsoft 发布了 Windows Embedded CE 1.0,从此正式进入了嵌入式产品市场。此后,Microsoft 逐渐扩展出全系列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使开发人员能够通过一系列产品来构建下一代的 32 位设备,这些产品为空间占用量大小不等的设备提供了工具集和开发平台。

从便携式超声波检测器到 GPS 设备,从 ATM 到支持大型建筑机械的设备,数以千计的嵌入式设备使用 Windows Embedded 产品构建而成。凭借全面的功能、易用的工具、免费的评估工具包以及对大型社区支持网络的访问,Windows Embedded 有助于加快产品上市,降低开发成本。

Windows Embedded 产品系列

Windows Embedded CE

Windows Embedded CE 6.0 允许您使用组件化的实时操作系统开发占用空间小的设备。Windows Embedded CE 中的组件化功能已针对以下设备进行了优化:内存和处理资源有限的小设备、需要电源管理功能的移动设备、需要丰富的联网和通信标准的下一代设备或需要对中断做出确定性响应的实时设备。便携式导航设备和通信设备都属于基于 Windows CE 的设备。

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下一代 Windows XP Embedded)

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是 Windows 的完全组件化版本。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允许您开发高级商用设备和消费类设备来运行数以千计的现有 Windows 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包括 Silverlight、.NET Framework 3.5、Internet Explorer 7、Windows Media Player 11、RDP 6.1 和网络访问保护。使用 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您可以优化设备上操作系统的空间占用量,因为您可以只选择所需的驱动程序、服务和应用程序。通过只使用所需的组件,您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优化操作系统大小、降低硬件成本,并将可启动内核的大小缩小为 40MB。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用于瘦客户端和网亭等设备。

Windows Embedded POSReady

(下一代 Windows Embedded Point of Service)

Windows Embedded POSReady 是一款针对零售业优化的灵活的操作系统,内置有联网功能和基于标准的即插即用支持。它允许您将各种零售或设备外设连接到单个 POS 系统。Windows Embedded POSReady 可用于各种 POS 设备,包括自助结账系统、面向客户的信息网亭、收银机、加油机、自动柜员机和数字标牌。Windows Embedded POSReady 是一款针对零售业优化的灵活的操作系统,内置有联网功能和基于标准的即插即用支持。它允许您将各种零售或设备外设连接到单个 POS 系统。Windows Embedded POSReady 可用于各种 POS 设备,包括自助结账系统、面向客户的信息网亭、收银机、加油机、自动柜员机和数字标牌。

Windows Embedded Enterprise

Windows Embedded Enterprise 产品是 Microsoft 的 Windows 桌面操作系统的完整功能版本,旨在支持需要 Windows 应用程序兼容性和部署自定义用户界面的灵活性的专用嵌入式设备。如果空间占用量不是问题,开发人员在构建安全应用程序时,可以利用 Windows Embedded Enterprise 的不同可视化用户界面、连接功能和可靠性。采用 Windows Embedded Enterprise 的成功应用包括网亭、ATM 系统、POS 设备、复杂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器、复杂的医疗设备以及游戏机。

Windows Embedded Enterprise 产品系列

- Windows 7 Professional for Embedded Systems

- Windows 7 Ultimate for Embedded Systems

-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for Embedded Systems

- Windows Vista Business for Embedded Systems

- Windows Vista Ultimate for Embedded Systems

Windows Embedded NavReady

Windows Embedded NavReady 是带有一组开发工具的操作系统,可用于构建能够连接到在线服务、具有 Bluetooth 功能的手机、基于 Windows 的 PC 以及 Internet 的手持便携式导航设备 (PND)。Windows Embedded NavReady 基于 Windows Embedded CE。基于 Windows Embedded NavReady 构建的 PND 可提供定位服务,并且能够连接到其他设备以采用免提方式拨打电话、流式传输音乐和交换数据。

Windows Embedded Server

Windows Embedded Server 是 Microsoft 的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完整功能版本,内置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功能,旨在用于由专门定制的硬件和应用程序软件组成的嵌入式解决方案。Windows Embedded Server 用于构建各种服务器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医疗成像、安防、工业自动化和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