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有什么电脑系统,60年代有什么电脑系统好用
1.内核WINDOWS系统
2.我国第一代汉字计算机是哪一年研制出来的
3.主流的电脑操作系统有哪些?
4.计算机分为哪四个发展阶段
5.计算机操作系统都经历了什么版本?
6.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阶段。
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器ENIAC正式投入了运行。在隆重的揭幕仪式上,ENIAC表演了它的〃绝招〃:在1秒钟内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在1秒钟内进行500次乘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电器计算器的运算速度要抉1000多倍。全场起立欢呼,欢呼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然而,从技术上讲,ENIAC尚未正式运行也就几乎过时了。因为在它正式运行之前,一份新型电子计算器的设计报告,又在计算器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这份设计报告的起草人,就是20世纪天才的数学大师之一、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
1903年12月28日,冯.伊曼诞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他从小就显示惊人的数学天赋,相传在6岁时就能心算8位数学除法,8岁时就掌握了微积分,12岁时竟读懂了一部高深的数学著作《函数论》的大意!后来,冯.诺伊曼在〃匈牙利数学之父〃费叶尔的指导下,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8岁时,他与指导老师合作,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
1926年,冯.诺伊曼几乎同时毕业于两所大学:在苏黎世高等技术学院获得〃化学工程〃文凭;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得数学博士证书。
1930年,冯.诺伊曼到了美国,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访问教授。3年之后,年仅30岁的冯.诺伊曼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道,成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首批常任成员。
与冯.诺伊曼一起工作过的人,一致公认他才智过人。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冯.诺伊曼是我唯一感到害怕的学生,如果我在讲演中列出一道难题,那幺当我讲演结束时,他总会拿着一张潦草写就的纸片说已把难题解出来了。〃有一次,一个数学家对一个题的5种情况分别用手摇计算器算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去请教冯.诺伊曼,结果他只用7分钟就算出了全部的答案,接着,冯.诺伊曼思考了半个小时,又发现了一种更好的简捷算法。不过,冯.诺伊曼的妻子却认为他〃一点几何头脑也没有〃。有一次,她让冯.诺伊曼去取一杯水,冯.诺伊曼在这幢房子里生活了17年,竟弄不清杯子放在什幺地方,他转了半天,又走回来问妻子玻璃杯放在哪里……。对生活琐事的心不在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冯.诺伊曼研究问题时精神高度集中,因而能敏锐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1940年以前,冯.诺伊曼对数学的页献集中在纯粹数学方面。他曾研究〃算子环〃领域达20年之久,一直是这个领域内无可争辩的世界权威;他的另一项辉煌的科学成就,是部分解决了希尔伯特第5问题,为完全解决这著名数学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冯.诺伊曼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开始了由纯粹数学家到杰出应用数学家的转变过程。在战争年代,他先后被聘为美国海军兵工局等许多单位的顾问,还直接参与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为设计原子弹的最佳结构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冯.诺伊曼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善于把人们认为不能用数学处理的实际问题加以公理化、系统化,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巧妙地应用于实际生活领域。譬如一次几十名商人参加的交易会,商人们都会谋求有利于自己的最优策略,其数学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冯.诺伊曼敢于知难而进,用一系列的数学创造揭示这类现象的规律,从而奠定了对策论这门数学分支的基础。
冯.诺伊曼对计算器科学的贡献,尤其为人们所赞赏。有趣的是,将他引向这个领域却纯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1944年夏天,冯.诺伊曼在一个火车站候车时,偶然遇见ENIAC研制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数学家格尔斯坦中尉。当时,冯.诺伊曼正为原子弹实验中遇到的大量计算问题而苦恼,譬如有关原子核裂变反应过程问题,需要进行数十亿次初等算术运算,上百名女计算员用台式计算日夜不停地工作,仍然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在与格尔斯坦中尉闲聊中冯.诺伊曼听到了ENIAC正在研制的消息,立刻理解了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不久,他就成了研制小组的常客,并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
那时候,ENIAC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冯.诺伊曼与大一起集中讨论了ENIAC的不足处。1945年3月,他起草了一份〃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器〃的设计报告,对ENIAC作了两项重大的改进。
一项改进是将10进制改为2进制,从而大大简化了计算器的结构和运算过程;另一项改进是将程序与数据一起存贮在计算器内,使得电子计算器的全部运算成为真正的自动过程。
这份设计报告是计算器结构思想一次最重要的改革,标志着电子计算器时代的真正开始。连一向专搞理论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也破例批准了冯.诺伊曼的研制工作。从此,他那崭新的设计思想,深深地烙记在现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设计之中。西方科学家们对冯.诺伊曼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尊他为〃电子计算器之父〃。
后来,冯.诺伊曼又进一步研究了自动机理论,他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癌症带来的病痛,探索了计算器和人脑机制的类似现象。不幸的是,1957年2月8日,《计算器与人脑》的讲搞尚未写完,冯.诺伊曼便被骨癌夺去了生命。
冯.诺伊曼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他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家之一,在理论物理学、经济学、气象学等许多科学领域,也都留有他辛勤耕耘的足迹。例如他早年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首次将量子力学纳入严格的数学系统,至今仍是理论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专家们指出:〃如果按年代先后去探讨冯.诺伊曼的个人志向和学术成就,那就等于探讨了过去30年来科学发展史的概要。〃
到1956年,全世界已经生产了几千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其中有的运算速度已经高达每秒几万次。这些电子计算器都以真空管为主要组件,所以叫真空管计算器。利用这一代电子计算器,人们将人造卫星送上了天。这是第一代电子计算器。
第二代电子计算器是晶体管计算器。195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用晶体管代替真空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管计算器Lepreachaun。它使计算器的体积、重量、耗电都大为减少。至60年代,世界上已产了3万多台晶体管计算器,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300万次。
第三代电子计算器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器。1962年,美国得克萨斯公司与美国空军合作,以集成电路为计算器的基本电子组件,制成了一台实验性的样机。在这时期,计算器的体积、功耗都进一步减少,可靠性却大为提高,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4000万次。
第四代电子计算器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器。一般认为这是1970年开始的事。现在,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几亿次,在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微型机则使计算器的体积与成本大幅度减少,并渗透到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今天,要制造一台具有ENIAC同样功能的计算器,体积只要有它的百万分之一也就足够了。
第五代电子计算器的研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了,无论是〃梦幻式〃的超导计算器,还是光计算器、生物计算器、人工智能放大器,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一代计算机的速度将达到每秒万亿次,能在更大程度上仿真人的智能,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的智能。
数学家把聪明给了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器将使数学家变得更加聪明。而且电子计算器不仅是一种工具,它与其它的工具都不相同:电子计算器是人脑的一个侧面的延伸。因为电子计算器不仅具有非凡的计算能力,速度之快令人望尘莫及,而且还能够仿真人的某些思维功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逻辑判和逻辑推理,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1976年,数学家凭借电子计算器去证明四色定理,〃依靠机器完成了人没有能够完成的事情〃,轰动了整个国际数学界。
电子计算器把人的思维更加有效地引向未知领域。仅仅从这个角度,也不难认识到电子计算器是一项多么伟大的科学发明了。
内核WINDOWS系统
作业系统并不是与计算机硬体一起诞生的,它是在人们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两大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计算机系统性能,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本身及其应用的日益发展,而逐步地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最初的电脑并没有作业系统,人们通过各种操作按钮来控制计算机,后来出现了组合语言,操作人员通过有孔的纸带将程式输入电脑进行编译。这些将语言内建的电脑只能由操作人员自己编写程式来执行,不利于装置、程式的共用。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出现了作业系统,这样就很好实现了程式的共用,以及对计算机硬体资源的管理。
作业系统技术的发展
手工操作***无作业系统***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还未出现作业系统,计算机工作采用手工操作方式。
程式设计师将对应于程式和资料的已穿孔的纸带***或卡片***装入输入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式和资料输入计算机记忆体,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式针对资料执行;计算完毕,印表机输出计算结果;使用者取走结果并卸下纸带***或卡片***后,才让下一个使用者上机。
手工操作方式两个特点:
***1***使用者独占全机。不会出现因资源已被其他使用者占用而等待的现象,但资源的利用率低。
***2***CPU 等待手工操作。CPU的利用不充分。 ?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人机矛盾:手工操作的慢速度和计算机的高速度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手工操作方式已严重损害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利用率降为百分之几,甚至更低***,不能容忍。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摆脱人的手工操作,实现作业的自动过渡。这样就出现了成批处理。
批处理系统
批处理系统:载入在计算机上的一个系统软体,在它的控制下,计算机能够自动地、成批地处理一个或多个使用者的作业***这作业包括程式、资料和命令***。
联机批处理系统
首先出现的是联机批处理系统,即作业的输入/输出由CPU来处理。
主机与输入机之间增加一个储存装置——磁带,在运行于主机上的监督程式的自动控制下,计算机可自动完成:成批地把输入机上的使用者作业读入磁带,依次把磁带上的使用者作业读入主机记忆体并执行并把计算结果向输出机输出。完成了上一批作业后,监督程式又从输入机上输入另一批作业,储存在磁带上,并按上述步骤重复处理。
监督程式不停地处理各个作业,从而实现了作业到作业的自动转接,减少了作业建立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有效克服了人机矛盾,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但是,在作业输入和结果输出时,主机的高速CPU仍处于空闲状态,等待慢速的输入/输出装置完成工作: 主机处于“忙等”状态。
离线批处理系统
为克服与缓解:高速主机与慢速外设的矛盾,提高CPU的利用率,又引入了离线批处理系统,即输入/输出脱离主机控制。
这种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增加一台不与主机直接相连而专门用于与输入/输出装置打交道的卫星机。
其功能是:
***1***从输入机上读取使用者作业并放到输入磁带上。
***2***从输出磁带上读取执行结果并传给输出机。
这样,主机不是直接与慢速的输入/输出装置打交道,而是与速度相对较快的磁带机 *** ,有效缓解了主机与装置的矛盾。主机与卫星机可并行工作,二者分工明确,可以充分发挥主机的高速计算能力。
离线批处理系统:20世纪60年代应用十分广泛,它极大缓解了人机矛盾及主机与外设的矛盾。IBM-7090/7094:配备的监督程式就是离线批处理系统,是现代作业系统的原型。不足:每次主机记忆体中仅存放一道作业,每当它执行期间发出输入/输出***I/O***请求后,高速的CPU便处于等待低速的I/O完成状态,致使CPU空闲。
为改善CPU的利用率,又引入了多道程式系统。
多道程式系统
多道程式设计技术
所谓多道程式设计技术,就是指允许多个程式同时进入记忆体并执行。即同时把多个程式放入记忆体,并允许它们交替在CPU中执行,它们共享系统中的各种硬、软体资源。当一道程式因I/O请求而暂停执行时,CPU便立即转去执行另一道程式。
单道程式的执行过程:
在A程式计算时,I/O空闲, A程式I/O操作时,CPU空闲***B程式也是同样***;必须A工作完成后,B才能进入记忆体中开始工作,两者是序列的,全部完成共需时间=T1+T2。
多道程式的执行过程:
将A、B两道程式同时存放在记忆体中,它们在系统的控制下,可相互穿插、交替地在CPU上执行:当A程式因请求I/O操作而放弃CPU时,B程式就可占用CPU执行,这样 CPU不再空闲,而正进行A I/O操作的I/O装置也不空闲,显然,CPU和I/O装置都处于“忙”状态,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也提高了系统的效率,A、B全部完成所需时间<<T1+T2。
多道程式设计技术不仅使CPU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改善I/O装置和记忆体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单位时间内处理作业***程式***的个数***,最终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
单处理机系统中多道程式执行时的特点:
***1***多道:计算机记忆体中同时存放几道相互独立的程式;
***2***巨集观上并行:同时进入系统的几道程式都处于执行过程中,即它们先后开始了各自的执行,但都未执行完毕;
***3***微观上序列:实际上,各道程式轮流地用CPU,并交替执行。
多道程式系统的出现,标志著作业系统渐趋成熟的阶段,先后出现了作业排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储存器管理、外部装置管理、档案系统管理等功能。
多道批处理系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前述的批处理系统中,引入多道程式设计技术后形成多道批处理系统***简称:批处理系统***。
它有两个特点:
***1***多道:系统内可同时容纳多个作业。这些作业放在外存中,组成一个后备伫列,系统按一定的排程原则每次从后备作业伫列中选取一个或多个作业进入记忆体执行,执行作业结束、退出执行和后备作业进入执行均由系统自动实现,从而在系统中形成一个自动转接的、连续的作业流。
***2***成批:在系统执行过程中,不允许使用者与其作业发生互动作用,即:作业一旦进入系统,使用者就不能直接干预其作业的执行。
批处理系统的追求目标: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以及作业流程的自动化。批处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缺点:不提供人机互动能力,给使用者使用计算机带来不便。
虽然使用者独占全机资源,并且直接控制程式的执行,可以随时了解程式执行情况。但这种工作方式因独占全机造成资源效率极低。?
一种新的追求目标:既能保证计算机效率,又能方便使用者使用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和软体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追求成为可能。?
分时系统
由于CPU速度不断提高和采用分时技术,一台计算机可同时连线多个使用者终端,而每个使用者可在自己的终端上联机使用计算机,好象自己独占机器一样。
分时技术:把处理机的执行时间分成很短的时间片,按时间片轮流把处理机分配给各联机作业使用。
若某个作业在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内不能完成其计算,则该作业暂时中断,把处理机让给另一作业使用,等待下一轮时再继续其执行。由于计算机速度很快,作业执行轮转得很快,给每个使用者的印象是,好象他独占了一台计算机。而每个使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向系统发出各种操作控制命令,在充分的人机互动情况下,完成作业的执行。
具有上述特征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分时系统,它允许多个使用者同时联机使用计算机。 特点:
***1***多路性。若干个使用者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微观上看是各使用者轮流使用计算机;巨集观上看是各使用者并行工作。
***2***互动性。使用者可根据系统对请求的响应结果,进一步向系统提出新的请求。这种能使使用者与系统进行人机对话的工作方式,明显地有别于批处理系统,因而,分时系统又被称为互动式系统。
***3***独立性。使用者之间可以相互独立操作,互不干扰。系统保证各使用者程式执行的完整性,不会发生相互混淆或破坏现象。
***4***及时性。系统可对使用者的输入及时作出响应。分时系统效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响应时间,它是指:从终端发出命令到系统予以应答所需的时间。
分时系统的主要目标:对使用者响应的及时性,即不至于使用者等待每一个命令的处理时间过长。
分时系统可以同时接纳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使用者,由于记忆体空间有限,往往采用对换***又称交换***方式的储存方法。即将未“轮到”的作业放入磁碟,一旦“轮到”,再将其调入记忆体;而时间片用完后,又将作业存回磁碟***俗称“滚进”、“滚出“法***,使同一储存区域轮流为多个使用者服务。
多使用者分时系统是当今计算机作业系统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类作业系统。
实时系统
虽然多道批处理系统和分时系统能获得较令人满意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响应时间,但却不能满足实时控制与实时资讯处理两个应用领域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实时系统,即系统能够及时响应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并在严格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
实时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应用中常作为一种控制装置来使用。
实时系统可分成两类:
***1***实时控制系统。当用于飞机飞行、导弹发射等的自动控制时,要求计算机能尽快处理测量系统测得的资料,及时地对飞机或导弹进行控制,或将有关资讯通过显示终端提供给决策人员。当用于轧钢、石化等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时,也要求计算机能及时处理由各类感测器送来的资料,然后控制相应的执行机构。
***2***实时资讯处理系统。当用于预定飞机票、查询有关航班、航线、票价等事宜时,或当用于银行系统、情报检索系统时,都要求计算机能对终端装置发来的服务请求及时予以正确的回答。此类对响应及时性的要求稍弱于第一类。
实时作业系统的主要特点:
***1***及时响应。每一个资讯接收、分析处理和传送的过程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完成。
***2***高可靠性。需采取冗余措施,双机系统前后台工作,也包括必要的保密措施等。
通用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的三种基本型别: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通用作业系统:具有多种型别操作特征的作业系统。可以同时兼有多道批处理、分时、实时处理的功能,或其中两种以上的功能。
例如:实时处理+批处理=实时批处理系统。首先保证优先处理实时任务,插空进行批处理作业。常把实时任务称为前台作业,批作业称为后台作业。
再如:批处理+分时处理=分时批处理系统。即:时间要求不强的作业放入“后台”***批处理***处理,需频繁互动的作业在“前台”***分时***处理,处理机优先执行“前台”作业。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研制一些大型的通用作业系统。这些系统试图达到功能齐全、可适应各种应用范围和操作方式变化多端的环境的目标。但是,这些系统过于复杂和庞大,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且在解决其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理解性方面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相比之下,UNIX作业系统却是一个例外。这是一个通用的多使用者分时互动型的作业系统。它首先建立的是一个精干的核心,而其功能却足以与许多大型的作业系统相媲美,在核心层以外,可以支援庞大的软体系统。它很快得到应用和推广,并不断完善,对现代作业系统有着重大的影响。
至此,作业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基本结构和组成都已形成并渐趋完善。
作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积体电路工艺技术的飞跃发展,微处理机的出现和发展,掀起了计算机大发展大普及的浪潮。一方面迎来了个人计算机的时代,同时又向计算机网路、分散式处理、巨型计算机和智慧化方向发展。于是,作业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个人计算机作业系统、网路作业系统、分散式作业系统等。
个人计算机作业系统
个人计算机上的作业系统是联机互动的单使用者作业系统,它提供的联机互动功能与通用分时系统提供的功能很相似。
由于是个人专用,因此一些功能会简单得多。然而,由于个人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对于提供更方便友好的使用者介面和丰富功能的档案系统的要求会愈来愈迫切。
网路作业系统
计算机网路:通过通讯设施,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自治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实现资讯交换、资源共享、互操作和协作处理的系统。
网路作业系统:在原来各自计算机作业系统上,按照网路体系结构的各个协议标准增加网路管理模组,其中包括:通讯、资源共享、系统安全和各种网路应用服务。
分散式作业系统
表面上看,分散式系统与计算机网路系统没有多大区别。分散式作业系统也是通过通讯网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自治功能的资料处理系统或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实现资讯交换和资源共享,协作完成任务。——硬体连线相同。
但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区别:
***1***分散式系统要求一个统一的作业系统,实现系统操作的统一性。
***2***分散式作业系统管理分散式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它负责全系统的资源分配和排程、任务划分、资讯传输和控制协调工作,并为使用者提供一个统一的介面。
***3***使用者通过这一介面,实现所需要的操作和使用系统资源,至于操作定在哪一台计算机上执行,或使用哪台计算机的资源,则是作业系统完成的,使用者不必知道,此谓:系统的透明性。
***4***分散式系统更强调分散式计算和处理,因此对于多机合作和系统重构、坚强性和容错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希望系统有:更短的响应时间、高吞吐量和高可靠性。
具体作业系统的发展
随着计算技术和大规模积体电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计算机作业系统。1976年,美国DIGITAL RESEARCH软体公司研制出8位的CP/M作业系统。这个系统允许使用者通过控制台的键盘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对档案资讯进行管理,以实现硬碟档案或其他装置档案的自动存取。此后出现的一些8位作业系统多采用CP/M结构。
DOS作业系统
计算机作业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单使用者、单任务的作业系统,继CP/M作业系统之后,还出现了C-DOS、M-DOS、TRS-DOS、S-DOS和MS-DOS等磁碟作业系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MS-DOS,它是在IBM-PC及其相容机上执行的作业系统,它起源于SCP86-DOS,是1980年基于8086微处理器而设计的单使用者作业系统。后来,微软公司获得了该作业系统的专利权,配备在IBM-PC机上,并命名为PC-DOS。1981年,微软的MS-DOS 1.0版与IBM的PC面世,这是第一个实际应用的16位作业系统。微型计算机进入一个新的纪元。1987年,微软释出MS-DOS 3.3版本,是非常成熟可靠的DOS版本,微软取得个人作业系统的霸主地位。
从1981年问世至今,DOS经历了7次大的版本升级,从1.0版到现在的7.0版,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是,DOS系统的单使用者、单任务、字元介面和16位的大格局没有变化,因此它对于记忆体的管理也局限在640KB的范围内。
作业系统新时代
计算机作业系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多使用者多道作业和分时系统。其典型代表有UNIX、XENIX、OS/2以及Windows作业系统。分时的多使用者、多工、树形结构的档案系统以及重定向和管道是UNIX的三大特点。
OS/2
OS/2采用图形介面,它本身是一个32位系统,不仅可以处理32位OS/2系统的应用软体,也可以执行16位DOS和Windows软体。它将多工管理、图形视窗管理、通讯管理和资料库管理融为一体。
Windows
Windows是Microsoft公司在1985年11月释出的第一代视窗式多工系统,它使PC机开始进入了所谓的图形使用者介面时代。Windows 1.x版是一个具有多视窗及多工功能的版本,但由于当时的硬体平台为PC/XT,速度很慢,所以Windows 1.x版本并未十分流行。1987年底,Microsoft公司又推出了MS-Windows 2.x版,它具有视窗重叠功能,视窗大小也可以调整,并可把扩充套件记忆体和扩充记忆体作为磁碟快取记忆体,从而提高了整台计算机的效能,此外它还提供了众多的应用程式。
1990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 3.0,它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具有强大的记忆体管理,且提供了数量相当多的Windows应用软体,因此成为38***86微机新的作业系统标准。随后,Windows发表3.1版,而且推出了相应的中文版。3.1版较之3.0版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受到了使用者欢迎,是当时最流行的Windows版本。1995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 95。在此之前的Windows都是由DOS引导的,也就是说它们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而Windows 95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并在很多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改进,还集成了网路功能和即插即用功能,是一个全新的32位作业系统。1998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 95的改进版Windows 98,Windows 98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把微软的Internet浏览器技术整合到了Windows 95里面,使得访问Internet资源就像访问本地硬碟一样方便,从而更好地满足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访问Internet资源的需要。Windows 98已经成为目前实际使用的主流作业系统。
从微软1985年推出Windows 1.0以来,Windows系统从最初执行在DOS下的Windows 3.x,到现在风靡全球的Windows 9x/Me/2000/NT/XP,几乎成为了作业系统的代名词。
UNIX
UNIX作业系统,是美国AT&T公司于1971年在PDP-11上执行的作业系统。具有多使用者、多工的特点,支援多种处理器架构,最早由肯·汤普逊***Kenneth Lane Thompson***、丹尼斯·里奇***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和Douglas McIlroy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
目前它的商标权由国际开放标准组织***The Open Group***所拥有。
UNIX系统自1969年踏入计算机世界以来已30多年。虽然目前市场上面临某种作业系统***如 Windows NT***强有力的竞争,但是它仍然是膝上型电脑、PC、PC伺服器、中小型机、工作站、大巨型机及群集、SMP、MPP上全系列通用的作业系统,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作业系统可以担此重任。而且以其为基础形成的开放系统标准***如 POSIX***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作业系统标准,即使是其竞争对手或者目前还尚存的专用硬体系统***某些公司的大中型机或专用硬体***上执行的作业系统,其介面也是遵循 POSIX或其它类 UNIX标准的。从此意义上讲,UNIX就不只是一种作业系统的专用名称,而成了当前开放系统的代名词。
UNIX系统的转折点是1972年到1974年,因UNIX用C语言写成,把可移植性当成主要的设计目标。1988年开放软体基金会成立后,UNIX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历程。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体在UNIX系统上开发并施用于几乎每个应用领域。UNIX从此成为世界上用途最广的通用作业系统。UNIX不仅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系统及软体技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UNIX的发展对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Linux
Linux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自由软体,它是一个可与UNIX和Windows相媲美的作业系统,具有完备的网路功能。Linux最初由芬兰人Linus Torvalds开发,其源程式在Internet网上公布以后,引起了全球电脑爱好者的开发热情,许多人下载该源程式并按自己的意愿完善某一方面的功能,再发回到网上,Linux也因此被雕琢成为一个全球最稳定的、最有发展前景的作业系统。
从发展前景上看,Linux取代UNIX和Windows还为时过早,但一个稳定性、灵活性和易用性都非常好的软体,肯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Mac OS
1984年,苹果释出了System 1,这是一个黑白介面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的图形化使用者介面作业系统。System 1含有桌面、视窗、图示、游标、选单和卷动栏等专案。其中令如今的电脑使用者最觉稚嫩而有趣的是建立一个新的资料夹的方法——磁碟中有一个Empty Folder***空资料夹***,建立一个资料夹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空资料夹改名;接着,系统就自动又出现了一个Empty Folder,这个空资料夹就可以用于再次建立新档案夹了。当时的苹果作业系统没有今天的AppleTalk网路协议、桌面影象、颜色、QuickTime等丰富多彩的应用程式,同时,资料夹中也不能巢状资料夹。实际上,System 1中的资料夹是假的,所有的档案都直接放在根目录下,档案根据系统的一个表被对应在各自的资料夹中,资料夹的形式只是为了方便使用者在桌面上操作档案罢了。
在随后的十几年风风雨雨中,苹果作业系统历经了System 1到6,到7.5.3的巨大变化,苹果作业系统从单调的黑白介面变成8色、16色、真彩色,在稳定性、应用程式数量、介面效果等各方面,苹果都在向人们展示著自己日益成熟和长大的笑脸。从7.6版开始,苹果作业系统更名为Mac OS,此后的Mac OS 8和Mac OS 9,直至Mac OS 9.2.2以及今天的Mac OS 10.3,采用的都是这种命名方式。
2000年1月,Mac OS X正式释出,之后则是10.1和10.2。苹果为Mac OS X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而且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2002年,苹果电脑公司的建立者之一,苹果公司现任执行总裁Steve Jobs亲自主持了一个仪式:将一个Mac OS 9的产品包装盒放到了一个棺材中,正式宣布Mac OS X时代的全面来临!
从苹果的作业系统进化史上来看,Mac OS Panther***以下简称Panther***似乎只是苹果作业系统一次常规性的升级,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下结论以前,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事实:2003年的WWDC***苹果全球开发商大会***,这一历来在5月中下旬举行的会议,因为要为开发商提供Panther Developer Preview***开发商预览版***,而专门推迟到了6月!一个月的等待并没有让使用者失望,在每年都令无数苹果迷期盼的Jobs主题演讲中,我们听到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掌声。
2003年10月24日,Mac OS X 10.3正式上市;11月11日,苹果又迅速释出了Mac OS X 10.3的升级版本Mac OS X 10.3.1。或许在本文发表之际,Panther就可以升级到10.3.2了。苹果公司宣称:“Mac OS Panther拥有超过150种创新功能,让你感觉就像拥有一台全新的苹果电脑”。
我国第一代汉字计算机是哪一年研制出来的
一、引言
内核系统(EmbeddedSystems)是根据应用的要求,将操作系统和功能软件集成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中,从而实现软件与硬件一体化的计算机系统。内核系统出现于60年代晚期,它最初被用于控制机电电话交换机,如今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制造、过程控制、通讯、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事装备、消费类产品等众多领域。内核系统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各种通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核心CPU,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的产量大概在二十亿颗左右,其中超过80%应用于各类专用性很强的内核系统。
一般的说,凡是带有微处理器的专用软硬件系统都可以称为内核系统。和通用的计算平台相比,内核系统往往具有功能单一、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剪裁性好、软硬件集成度高、计算能力相对较低等特点。多年来,内核设备中没有操作系统,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诸如洗衣机、微波炉、电冰箱这样的设备仅仅需要一道简单的控制程序,以管理数量有限的按钮和指示灯,没有使用操作系统的必要;其次,它往往只具有有限的硬件资源,不足以支持一个操作系统。
然而,随着硬件的发展,内核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初的控制程序中逐步的加入了许多功能,而这些功能中有很多可以由操作系统提供。于是,在70年代末期出现了内核操作系统(EmbeddedOperatingSystems),它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应用程序设计,并可以有效的保障软件质量和缩短开发周期。简单的ES一般并不使用操作系统,只包含一些控制流程,但是随着内核操作系统在复杂性上的增长,简单的流程控制就不能满足系统的要求,这是就必须考虑使用操作系统做系统软件。因此,内核操作系统就应运而生。
随着EOS的广泛应用,业界已推出一些应用比较成功的EOS产品。归纳起来EOS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小巧、实时性、可装卸、固化代码、弱交互性、强稳定性和统一的接口。目前使用最多的EOS产品包括有:Vxwork、QNX、PalmOS、WindowsCE、pSOS、HopenOS(国内凯思集团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等。其中,Vxwork使用最为广泛、市场占有率最高,其突出特点是实时性强(采用优先级抢占和轮转调度等机制),除此之外,其可靠性和可剪裁性也相当不错。QNX是一种伸缩性极佳的系统,其核心加上实时POSIX环境和一个完整的窗口系统还不到一兆。相比之下,MicrosoftWinCE的核心体积庞大,实时性能也差强人意,但由于Windows系列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为程序员所熟悉的API,并捆绑IE、Office等应用程序,正逐渐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与这些商业化的操作系统相比,WINDOWS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二、内核WINDOWS概述
WINDOWS是一个成熟而稳定的网络操作系统。将WINDOWS植入内核设备具有众多的优点。首先,WINDOWS的源代码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并修改,用之开发自己的产品。其次,Lirmx是可以定制的,其系统内核最小只有约134kB。一个带有中文系统和图形用户界面的核心程序也可以做到不足1MB,并且同样稳定。另外,它和多数Unix系统兼容,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移植相当容易。同时,由于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人们已成功使WINDOWS运行于数百种硬件平台之上。
然而,WINDOWS并非专门为实时性应用而设计,因此如果想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内核系统中运行WINDOWS,就必须为之添加实时软件模块。这些模块运行的内核空间正是操作系统实现进程调度、中断处理和程序执行的部分,因此错误的代码可能会破坏操作系统,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WINDOWS的众多优点还是使它在内核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内核WINDOWS系统。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uCWINDOWS、ETWINDOWS、ThinWINDOWS、LOAF等。ETWINDOWS通常用于在小型工业计算机,尤其是PC/104模块。ThinWINDOWS面向专用的照相机服务器、X-10控制器、MP3播放器和其它类似的内核应用。LOAF是WINDOWSOnAFloppy的缩略语,它运行在386平台上。
三、WINDOWS作为内核操作系统的优势
WINDOWS作为内核操作系统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应用于多种硬件平台。WINDOWS已经被移植到多种硬件平台,这对于经费,时间受限制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是很有吸引力的。原型可以在标准平台上开发后移植到具体的硬件上,加快了软件与硬件的开发过程。WINDOWS采用一个统一的框架对硬件进行管理,从一个硬件平台到另一个硬件平台的改动与上层应用无关。WINDOWS可以随意地配置,不需要任何的许可证或商家的合作关系,源代码可以免费得到。这使得采用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不会遇到任何关于版权的纠纷。毫无疑问,这会节省大量的开发费用。本身内置网络支持,而目前内核系统对网络支持要求越来越高。WINDOWS的高度模块化使添加部件非常容易。
2、WINDOWS是一个和Unix相似、以内核为基础的、具有完全的内存访问控制,支持大量硬件(包括X86,Alpha、ARM和Motorola等现有的大部分芯片)等特性的一种通用操作系统。其程序源码全部公开,任何人可以修改并在GUN通用公共许可证(GNUGeneralPublicLicense)下发行。这样,开发人员可以对操作系统进行定制,适应其特殊需要。
3、WINDOWS带有Unix用户熟悉的完善的开发工具,几乎所有的Unix系统的应用软件都已移植到了WINDOWS上。WINDOWS还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功能,有多种可选择窗口管理器(XWindows)。其强大的语言编译器GCC,C等也可以很容易得到,不但成熟完善,而且使用方便。
四、内核WINDOWS的建立
完整的内核WINDOWS解决方案应包括内核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运行环境、图形化界面和应用软件等。由于内核设备的特殊要求,内核WINDOWS解决方案中的内核、环境、GUI等都与标准WINDOWS有很大不同,其主要挑战是如何在狭小的FLASH、ROM和内存中实现高质量的任务实时调度、图形化显示、网络通信等功能。
1、精简内核
WINDOWS内核有自己的结构体系,其中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是其最基本的3个子系统。图1简单表示了它的框架。用户进程可直接通过系统调用或者函数库来访问内核资源。正因为WINDOWS内核具有这样的结构,因此修改内核时必须注意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
内核WINDOWS内核一般由标准WINDOWS内核裁剪而来。用户可根据需求配置系统,剔除不需的服务功能、文件系统和设备驱动。经过裁剪、压缩后的系统内核一般只有300k左右,十分适合内核设备。同标准WINDOWS不同的是内核WINDOWS必须要实现从FLASH或ROM的启动。标准WINDOWS启动代码实现了系统初始化和从软盘、硬盘O盘区引导内核。内核WINDOWS一般保存在FLASH或ROM中,标准LILO无法引导。在支持直接从FLASH设备引导的系统中,如华恒公司的uCWINDOWS,引导程序主要完成对硬件系统的初始化工作和操作系统的解压、移位工作。在不支持直接从FLASH引导的系统中,FLASH设备只能作为非引导磁盘使用。此时,可采用先从硬盘或软盘加载一个小操作系统,如内核DOS,然后再执行"Loadlin"加载程序从FLASH引导内核WINDOWS。
对标准WINDOWS的修改主要是虚拟内存和调度程序部分的改动。因为标准WINDOWS系统使用虚拟内存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同时运行多个进程,但是这样每个待运行的进程所能分配的CPU时间片就受限制,资源的使用效率就低。这样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内核系统来说,实时任务往往要求CPU具有很高的突发处理能力,即在有些时候需要极高的处理效率,因此需要屏蔽内核的虚拟内存管理机制。对于无硬盘设备的内核系统,不必采用虚存管理。强实时需求的内核应用可以通过修改任务调度模块实现,主要是在内核和设备驱动程序中加入了许多切换点。在该点处,系统检测是否存在未处理的紧急中断,有则剥夺内核的运行,及时处理中断。实现实时性服务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标准的WINDOWS内核上增加一个实时内核,标准WINDOWS内核作为一个任务运行于实时内核上,强实时性任务也直接运行在实时内核上,如RT-WINDOWS等。
文件系统是内核WINDOWS操作系统必不可少的。但标准WINDOWS支持大量的文件系统,因此除了满足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而保留一种外,其它的全部可以删除,利用原有的设置选项可以移除。一般内核设备文件系统主要使用RamDisk技术和网络文件系统技术。RamDisk可驻留于Flash,运行时加载到内存中。
2、精简运行环境
WINDOWS通常的运行环境指用户运行任何应用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函数库和基本命令集等。标准WINDOWS系统同时向用户提供了静态和动态函数库。静态函数库在生成应用时直接链接到用户应用中。动态库在应用运行时才链接。由于内核系统应用一般都是在开发平台上预先生成的,因此内核系统只需向应用提供动态函数库。WINDOWS应用运行所需的函数库主要有C库、数学库、线程库、加密库、网络通信库等。其中最基本的是C语言的运行库glib。这个库主要完成基本的输入输出,内存访问,文件处理。一个标准的glib库大约要1200kB存储空间,考虑到内核WINDOWS内核往往很小,这种运行库实在太大,我们做了一些精简的工作,方法有两种:(1)、使用静态连接的方法,完全不使用运行库动态连接;(2)、对这个库的函数进行精简。
在一个桌面系统上,使用动态连接可以带来许多好处。使用动态连接库,可以让应用程序跟函数库的更新、升级分离,便于维护,可以让同时运行的多个程序共享一段代码。但是,在内核系统中,很少有多个程序并行的可能,程序的维护,尤其是库函数的维护更新是不常见的。这时,使用静态连接的优势就极为明显。因为静态连接可以只将库中用到的部分连接进程序。在应用程序较少(小于5)的情况下,静态连接可以达到较好的结果。为了便于将来扩充的需要,我们也采用第二种方法,针对我们的需要,对库函数的内容进行精简,只保留一些基本功能,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其它的C语言运行库。但是这些库对兼容性影响很大。
基本命令集同样是运行用户应用的基础,主要包括初始化进程init,终端获取getty、Shell和基本命令等。内核系统的启动过程可能与标准WINDOWS不同,例如跳过登录过程直接启动GUI等。这就要求修改init,getty等。标准WINDOWS命令集同样由于体积问题无法直接应用于内核环境。目前,小命令集的解决方法主要有集成方法和汇编方法两种。集成方法采用集成公共部分减少命令集整体体积,用C实现,有较好的平台移植性;汇编方法则采用汇编编程减少每个命令的体积.这样可使体积很小但其平台移植性较差。
3、内核WINDOWS下的GUI
GUI在内核系统或者实时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比如PDA、DVD播放机、WAP手机等,都需要一个完整.漂亮的图形用户界面。这些系统对GUI的基本要求包括:(1)、轻型、占用资源少;(2)、高性能;(3)、高可靠性;(4)、可配置。这些也成为评价内核系统的重要指标。目前,内核WINDOWS上的GUI主要有winCE、MicroWindow、紧缩的XWindow、MiniGUI(国内做得较好的自由软件之一)。标准WINDOWS的Xfree86由于体积庞大,运行环境要求高,无法运行于内核环境。内核GUI主要通过削减功能,降低性能来实现体积小和占用资源少。目前内核WINDOWS上的GUI环境主要有两类:X类和win32类。X类GUI分为服务方和客户方两方。服务器方提供鼠标、键盘处理和显示功能,客户方是用户应用,服务方和客户方通过socket接口和X协议通信。采用该方式十分有利于远程网络图形化服务,客户方和服务方可通过网络实现X协议和图形显示。典型的X类GUI有MicroWindow、紧缩的XWindow等。win32类的GUI不存在客户方和服务方,每个任务都自成一体,任何任务间的切换、事件分发由专门的管理任务负责。如wiCE、MiniGUI就是类似于win32类的GUI。
五、当前流行的几种内核WINDOWS系统
除了智能数字终端领域以外,WINDOWS在移动计算平台、智能工业控制、金融业终端系统,甚至军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WINDOWS被统称为"内核WINDOWS"。
1、RT-WINDOWS
这是由美国墨西哥理工学院开发的内核WINDOWS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RT-WINDOWS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航天飞机的空间数据采集、科学仪器测控和**特技图像处理等广泛领域。RT-WINDOWS开发者并没有针对实时操作系统的特性而重写WINDOWS的内核,因为这样做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要保证兼容性也非常困难。为此,RT-WINDOWS提出了精巧的内核,并把标准的WINDOWS核心作为实时核心的一个进程,同用户的实时进程一起调度。这样对WINDOWS内核的改动非常小,并且充分利用了WINDOWS下现有的丰富的软件资源。
2、uCWINDOWS
uCWINDOWS是Lineo公司的主打产品,同时也是开放源码的内核WINDOWS的典范之作。uCWINDOWS主要是针对目标处理器没有存储管理单元MMU(MemoryManagementUnit)的内核系统而设计的。它已经被成功地移植到了很多平台上。由于没有MMU,其多任务的实现需要一定技巧。uCWINDOWS是一种优秀的内核WINDOWS版本,是micro-Conrol-WINDOWS的缩写。它秉承了标准WINDOWS的优良特性,经过各方面的小型化改造,形成了一个高度优化的、代码紧凑的内核WINDOWS。虽然它的体积很小,却仍然保留了WINDOWS的大多数的优点:稳定、良好的移植性、优秀的网络功能、对各种文件系统完备的支持和标准丰富的API。它专为内核系统做了许多小型化的工作,目前已支持多款CPU。其编译后目标文件可控制在几百KB数量级,并已经被成功地移植到很多平台上。
3、Embedix
Embedix是由内核WINDOWS行业主要厂商之一Luneo推出的,是根据内核应用系统的特点重新设计的WINDOWS发行版本。Embedix提供了超过25种的WINDOWS系统服务,包括Web服务器等。系统需要最小8MB内存,3MBROM或快速闪存。Embedix基于WINDOWS2.2内核,并已经成功地移植到了Intelx86和PowerPC处理器系列上。像其它的WINDOWS版本一样,Embedix可以免费获得。Luneo还发布了另一个重要的软件产品,它可以让在WindowsCE上运行的程序能够在Embedix上运行。Luneo还将计划推出Embedix的开发调试工具包、基于图形界面的浏览器等。可以说,Embedix是一种完整的内核WINDOWS解决方案。
4、XWINDOWS
XWINDOWS是由美国网虎公司推出,主要开发者是陈盈豪。他在加盟网虎几个月后便开发出了基于XWINDOWS的、号称是世界上最小的内核WINDOWS系统,内核只有143KB,而且还在不断减小。XWINDOWS核心采用了"超字元集"专利技术,让WINDOWS核心不仅可能与标准字符集相容,还含盖了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字符集。因此,XWINDOWS在推广WINDOWS的国际应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5、
由Agenda公司采用、作为其新产品"VR3PDA"的内核WINDOWS操作系统。它可以提供跨操作系统构造统一的、标准化的和开放的信息通信基础结构,在此结构上实现端到端方案的完整平台。资源框架开放,使普通的软件结构可以为所有用户提供一致的服务。平台使用户的视线从设备、平台和网络上移开,由此引发了信息技术新时代的产生。在中,称之为用户化信息交换(CIE),也就是提供和访问为每个用户需求而定制的"主题"信息的能力,而不管正在使用的设备是什么。
6、
由Transmeta公司推出的操作系统代码开放,在GUN普通公共许可(GPL)下发布,可以在http://midori.transmeta上立即获得。该公司有个名为"计划"。""这个名字来源于日本的"绿色"---Midori,用来反映其WINDOWS操作系统的环保外观。
7、红旗内核WINDOWS
由北京中科院红旗软件公司推出的内核WINDOWS是国内做得较好的一款内核操作系统。目前,中科院计算所自行开发的开放源码的内核操作系统---EasyEmbeddedOS(EEOS)也已经开始进入实用阶段了。该款内核操作系统重点支持p-Java。系统目标一方面是小型化,另一方面能重用WINDOWS的驱动和其它模块。由于有中科院计算所的强大科研力量做后盾,EEOS有望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稳定、可靠的国产内核操作系统平台。
六、结束语
由于WINDOWS是一个内核源代码开放、具备一整套工具链、有强大的网络支持及成本低廉的操作系统,因此内核WINDOWS自诞生起就秉承了这众多独特优势,这使它正在并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据EvenData数据显示,期望使用内核WINDOWS的用户从2001年的11%增到2002年27%,而同期Vxwork只是从16%到18%,WinCE从9%到14%。另外,在内核WINDOWS的各种应用市场中,通信(语音和数据)名列第一,2000年的销售额是1300万美元,而2005年预计将达到1.26亿美元,可以预见,内核WINDOWS将在未来的通信用内核操作系统中占据强有力的地位
WINDOWS是目前十分火爆的操作系统。它是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个大学生LinusB.Torvolds在1991年首次编写的。标志性图标是一个可爱的小企鹅。
WINDOWS是一种类Unix系统,Linus当时编写它的目的是为了替代一种名叫Minix的操作系统。Minix是由一个名叫AndrewTannebaum的计算机教授编写的,当时由于Unix是一个商业软件,其源代码是不能拿来进行教学的,Andrew教授就自己编写了一个系统用于教学。最
初的Minix用一张软盘就能装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Minix具有一般操作系统的特征,它同时兼容Unix系统。
WINDOWS是一个免费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免费获得其源代码,并能够随意修改。它是在共用许可证GPL(GeneralPublicLicense)保护下的自由软件,也有好几种版本,如RedHatWINDOWS、Slackware,以及国内的XteamWINDOWS等。
WINDOWS具有许多Unix系统的功能和特点,能够兼容Unix,但无需支付Unix高额的费用。比如一个Unix程序员在单位可以在Unix系统上进行工作,回到家里在WINDOWS系统上也能完成同样的工作,而不必重新购买Unix。要知道Unix的价格比常见的Windows要高出若干倍,和WINDOWS的低廉更是相距甚远。
WINDOWS的应用也十分广泛。Sony最新的PS2游戏机就采用了WINDOWS作为系统软件,使PS2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台WINDOWS工作站。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数字技术合成工作就是利用100多台WINDOWS服务器来完成的。
2001年8月17日,WINDOWS发布了最新的WINDOWS2.4.9版,它也已经十岁了。
WINDOWS的优点
WINDOWS的流行是因为它具有许多诱人之处。
1、完全免费
WINDOWS是一款免费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免费获得,并可以任意修改其源代码。这是其他的操作系统所做不到的。正是由于这一点,来自全世界的无数程序员参与了WINDOWS的修改、编写工作,程序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灵感对其进行改变。这让WINDOWS吸收了无数程序员的精华,不断壮大。
2、完全兼容POSIX1.0标准
这使得可以在WINDOWS下通过相应的模拟器运行常见的DOS、Windows的程序。这为用户从Windows转到WINDOWS奠定了基础。许多用户在考虑使用WINDOWS时,就想到以前在Windows下常见的程序是否能正常运行,这一点就消除了他们的疑虑。
3、多用户、多任务
WINDOWS支持多用户,各个用户对于自己的文件设备有自己特殊的权利,保证了各用户之间互不影响。多任务则是现在电脑最主要的一个特点,WINDOWS可以使多个程序同时并独立地运行。
4、良好的界面
WINDOWS同时具有字符界面和图形界面。在字符界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输入相应的指令来进行操作。它同时也提供了类似Windows图形界面的X-Windows系统,用户可以使用鼠标对其进行操作。在X-Windows环境中就和在Windows中相似,可以说是一个WINDOWS版的Windows。
5、丰富的网络功能
互联网是在Unix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WINDOWS的网络功能当然不会逊色。它的网络功能和其内核紧密相连,在这方面WINDOWS要优于其他操作系统。在WINDOWS中,用户可以轻松实现网页浏览、文件传输、远程登陆等网络工作。并且可以作为服务器提供WWW、FTP、E-Mail等服务。
6、可靠的安全、稳定性能
WINDOWS采取了许多安全技术措施,其中有对读、写进行权限控制、审计跟踪、核心授权等技术,这些都为安全提供了保障。WINDOWS由于需要应用到网络服务器,这对稳定性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实际上WINDOWS在这方面也十分出色。
7、支持多种平台
WINDOWS可以运行在多种硬件平台上,如具有x86、680x0、SPARC、Alpha等处理器的平台。此外WINDOWS还是一种内核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掌上电脑、机顶盒或游戏机上。2001年1月份发布的WINDOWS2.4版内核已经能够完全支持Intel64位芯片架构。同时WINDOWS也支持多处理器技术。多个处理器同时工作,使系统性能大大提高。
WINDOWS的不足
由于在现在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行业中,微软的Windows系统仍然占有大部分的份额,绝大多数的软件公司都支持Windows。这使得Windows上的应用软件应有尽有,而其他的操作系统就要少一些。许多用户在换操作系统的时候都会考虑以前的软件能否继续使用,换了操作系统后是否会不方便。虽然WINDOWS具有DOS、Windows模拟器,可以运行一些Windows程序,但Windows系统极其复杂,模拟器所模拟的运行环境不可能完全与真实的Windows环境一模一样,这就使得一些软件无法正常运行。
许多硬件设备面对WINDOWS的驱动程序也不足,不少硬件厂商是在推出Windows版本的驱动程序后才编写WINDOWS版的。但一些大硬件厂商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他们的WINDOWS版驱动程序一般都推出得比较及时。
软件支持的不足是WINDOWS最大的缺憾,但随着WINDOWS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会支持WINDOWS,它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只小企鹅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主流的电脑操作系统有哪些?
我国第一代计算机是1958年研制出来的。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扩展资料
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计算机分为哪四个发展阶段
电脑操作系统 - 现在的主流操作系统
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市场从硬件架构上来说目前分为两大阵营,PC机与Apple电脑。
它们支持的操作系统:
1.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由微软公司生产;
2.Unix类操作系统
如SOLARIS,BSD系列(FREEBSD,openbsd,netbsd,pcbsd);
3.Linux类操作系统
如UBUNTU,suse linux,fedora,等
4.Mac操作系统
由苹果公司生产(Darwin),一般安装于MAC电脑。
大型电脑
最早的操作系统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主结构开发的,由于对这些系统在软件方面做了巨大投资,因此原来的计算机厂商继续开发与原来操作系统相兼容的硬件与操作系统。这些早期的操作系统是现代操作系统的先驱。现在仍被支持的大型主机操作系统包括:
Burroughs MCP-- B5000,1961 to Unisys Clearpath/MCP, present.
IBM OS/360 -- IBM System/360, 1964 to IBM zSeries, present
UNIVAC EXEC 8 -- UNIVAC 1108, 1964, to Unisys Clearpath IX, present.
现代的大型主机一般也可运行Linux或Unix变种。
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使用非常广泛的操作系统(如VxWorks、eCos、Symbian OS及Palm OS)以及某些功能缩减版本的Linux或者其他操作系统。某些情况下,OS指称的是一个内置了固定应用软件的巨大泛用程序。在许多最简单的嵌入式系统中,所谓的OS就是指其上唯一的应用程序。
类Unix系统
一个在Linux底下执行的客制化KDE桌面系统所谓的类Unix家族指的是一族种类繁多的OS,此族包含了System V、BSD与Linux。由于Unix是The Open Group的注册商标,特指遵守此公司定义的行为的操作系统。而类Unix通常指的是比原先的Unix包含更多特征的OS。
Unix系统可在非常多的处理器架构下执行,在服务器系统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例如大专院校或工程应用的工作站。自由软件Unix变种,例如Linux与BSD近来越来越受欢迎,它们也在个人桌面电脑市场上大有斩获,例如Ubuntu系统,但大部分都是电脑高手在使用。
某些Unix变种,例如HP的HP-UX以及IBM的AIX仅设计用于自家的硬件产品上,而SUN的Solaris可安装于自家的硬件或x86电脑上。苹果电脑的Mac OS X是一个从NeXTSTEP、Mach以及FreeBSD共同派生出来的微内核BSD系统,此OS取代了苹果电脑早期非Unix家族的Mac OS。经历数年的披荆斩棘,自由开源的Unix系统逐渐蚕食鲸吞以往专利软件的专业领域,例如以往电脑动画运算巨擘——SGI的IRIX系统已被Linux家族及Plan 9[3]丛集所取代。
Linux系统
Linux的是一套免费的32位多人多工的操作系统,运行方式同UNIX系统很像,但Linux系统的稳定性、多工能力与网络功能已是许多商业操作系统无法比拟的,Linux还有一项最大的特色在于源代码完全公开,在符合GNU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的原则下,任何人皆可自由取得、散布、甚至修改源代码。
就Linux的本质来说,它只是操作系统的核心,负责控制硬件、管理文件系统、程序进程等。Linux Kernel(内核)并不负责提供用户强大的应用程序,没有编译器、系统管理工具、网络工具、Office套件、多媒体、绘图软件等,这样的系统也就无法发挥其强大功能,用户也无法利用这个系统工作,因此有人便提出以Linux Kernel为核心再集成搭配各式各样的系统程序或应用工具程序组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经过如此组合的Linux套件即称为Linux发行版。
国内Linux发行版做的相对比较成功是红旗和中软两个版本,界面做得都非常的美观,安装也比较容易,新版本逐渐屏蔽了一些底层的操作,适合于新手使用。两个版本都是源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的Linux项目,但无论稳定性与兼容性与国外的版本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操作界面与习惯与 Windows越来越像,提供一定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适宜于国内做低价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
微软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是在微软给IBM机器设计的MS-DOS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操作系统。现在的Windows系统,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皆是建立于现代的Windows NT内核。NT内核是由OS/2和OpenVMS等系统上借用来的。Windows 可以在32位和64位的Intel和AMD的处理器上运行,但是早期的版本也可以在DEC Alpha、MIPS与PowerPC架构上运行。 虽然由于人们对于开放源代码作业系统兴趣的提升,Windows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4年为止,Windows操作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桌面操作系统90%的市场。[4]
Windows系统也被用在低阶和中阶服务器上,并且支持网页服务的数据库服务等一些功能。最近微软花费了很大研究与开发的经费用于使Windows拥有能运行企业的大型程序的能力。
WindowsXP在2001年10月25日发布,2004年8月24日发布最新的升级包WindowsXP Service Pack 2。 微软最新的操作系统 Windows Vista(开发代码为Longhorn)于2007年1月30日发售[5]。Windwos Vista增加了许多功能,尤其是系统的安全性和网络管理功能。Windows Vista拥有界面华丽的Aero Glass。
苹果Mac OS
苹果Mac OS系列操作系统是苹果公司 (原称苹果电脑)给苹果个人电脑系列设计的OS。
其他
大型主机以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均与Unix或Windows家族关系不大,除了Windows CE、Windows NT Embedded 4.0及Windows XP Embedded是Windows的血亲产品,以及数种*BSD和嵌入式Linux包为例外。
少数较旧的OS今日依然在一些需要稳定性的市场中活跃,例如IBM的OS/2[6]BeOS以及XTS-400。
在达康时代狂潮过后,如AmigaOS与RISC OS等少数人使用的OS依然持续建立,以满足狂热的爱好者社群与特殊专业使用者。
未来
研究与建立未来的操作系统依旧进行著。操作系统朝提供更省电、网络化、华丽的使用者界面的方向来改进。Linux及一些类UNIX OS正努力让自己成为个人用户舒适的环境。GNU Hurd是一个企图完全兼容Unix并加强许多功能的微内核架构。微软Singularity是一个奠基于.Net并以建立较佳内存保护机制为目目标研究计划.
计算机操作系统都经历了什么版本?
计算机分为下述四个发展阶段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
电子管数字计算机、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阶段。
DOS的版本nbsp;DOS在1981年推出其1.0版,功能还非常基本和薄弱;1983年推出2.0,主要增加了目录操作功能,使文件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录和文件的概念我们将在讲解DOS内部命令时介绍);1984年推出3.0,主要支持1.2MB的5.25英寸高密软盘(1.X和2.X只支持低密盘)和大容量硬盘;1987推出目前普及率最高的DOSnbsp;3.3,主要支持3.5英寸软盘和网络。至此,DOS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尽管后续版本(目前PC-DOS的最新版本为7.0版,MS-DOS公布的最新版本为6.22)不断推出,但均无重大的内核改进,只不过增加了许多实用功能,如检测磁盘,清除病毒,硬盘增容等。nbsp;DOS是Disknbsp;Operationnbsp;System(磁盘操作系统)nbsp;的简称,是1985~1995年的个人电脑上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操作系统。由于早期的DOS系统是由为软公司为IBM的个人电脑开发的,称为MS-DOS,因此后来其他公司生产的与MS-DOS兼容的操作系统,也延用了这个称呼,如PC-DOS、DR-DOS等等。nbsp;1981年,MS-DOSnbsp;1.0发行,作为IBMnbsp;PC的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发售,支持16k内存及160k的5寸软盘。在硬件昂贵,操作系统基本属于送硬件奉送的年代,谁也没能想到,微软公司竟会从这个不起眼的出处开始发迹。nbsp;1982年,支持双面磁盘。nbsp;1983年MS-DOSnbsp;2.0随IBMnbsp;XT发布,扩展了命令,并开始支持5M硬盘。同年发布的2.25对2.0版进行了一些bug修正。nbsp;1984年,MS-DOSnbsp;3.0增加了对新的IBMnbsp;AT支持,并开始对部分局域网功能提供支持。nbsp;1986年,MS-DOSnbsp;3.2nbsp;支持了720Knbsp;的5寸软盘。nbsp;1987年,MS-DOSnbsp;3.3nbsp;支持了IBMnbsp;PS/2设备及1.44M的3寸软盘,并支持其他语言的字符集。nbsp;1988年,MS-DOSnbsp;4.0nbsp;增加了DOSnbsp;Shellnbsp;操作环境,并且有一些其他增强功能及更新。nbsp;1991年,MS-DOSnbsp;5.0发行,增加了DOSnbsp;Shell功能,增强了内存管理和宏功能。nbsp;1993年,MS-DOSnbsp;6.xnbsp;增加了很多GUI程序,如Scandisk、Defrag、Msbackup等,增加了磁盘压缩功能,增强了对Windowsnbsp;的支持。nbsp;1995年,MS-DOSnbsp;7.0nbsp;增加了长文件名支持、LBA大硬盘支持。这个版本的DOS并不是独立发售的,而是在Windowsnbsp;95中内嵌的。之后的MS-DOSnbsp;7.1全面支持FAT32分区、大硬盘、大内存支持等,对四位年份支持解决了千年虫问题。nbsp;WINDOWS发展简史nbsp;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Windows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Windows的进化过程经常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其成功是和处理器速度、内容容量等息息相关的,微软也非常依赖第三方的软件来填补概念和消费者之间的鸿沟。nbsp;随着Vista的发售,有必要通过截屏回顾一下23年来,Windows操作系统所走过的路。nbsp;Windowsnbsp;1.0nbsp;比尔·盖茨于1983年正式宣布推出Windows系统,但是微软的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nbsp;1.0,却直到1985年11月才放出,此时距离苹果推出Mac已经有两年之久了。由于涉及到和苹果的版权问题,此时的Windows系统还不能拥有例如重叠窗口和回收站的功能。Windowsnbsp;1.0更多的是一个MS-DOS的扩展,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操作系统,不过已经能够支持有限的多任务和鼠标操作了。nbsp;Windowsnbsp;2.0nbsp;盖茨很快和苹果签订了授权协议,以便在Windows中使用Macintoshnbsp;GUI的某些原素。不过随后,苹果将盖茨送上了法庭,称在新推出的Windowsnbsp;2.0中,有170处涉嫌抄袭。Windowsnbsp;2.0提供了图标和层叠窗口的功能。nbsp;另外,Windowsnbsp;2.0还得到了一些关键的程序支持。早期版本的Word和Excel使用Windows作为界面;当时流行的桌面发布程序Aldusnbsp;PageMaker,一度只在Mac电脑上运行,同样也进驻了Windowsnbsp;2.0,这对Windows来说是一个关键的事件,因为这极大的扩展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市场份额。nbsp;此主题相关如下:nbsp;Windowsnbsp;3.0nbsp;这
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阶段如下:
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系统都是由单个程序控制的,每个程序都需要独立地处理所有的任务,这就导致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利用率较低、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并开发操作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个阶段是“批处理系统”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批处理系统可以自动地处理一批作业,而不需要人的干预。它通过在内存中为每个作业分配一定的存储空间,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执行作业,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效率。
第二个阶段是“分时系统”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指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分时系统可以让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而不需要将计算机系统分别分配给每个用户。分时系统通过将计算机的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间片段,让多个用户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交替使用,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效率。
第三个阶段是“多道程序系统”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指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多道程序系统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而不需要等待某个程序执行完成后才能运行下一个程序。多道程序系统通过将内存分成若干个区域,为每个程序分配一定的存储空间,从而实现多个程序的同时运行。
第四个阶段是“网络操作系统”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指90年代初期至今。网络操作系统可以让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共同完成某个任务。网络操作系统通过将各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协议标准化,从而实现了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操作系统也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在不断地演化和进步。每个阶段的操作系统都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并为下一个阶段的操作系统奠定了基础。相信在未来,操作系统还会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高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