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买的苹果电脑里右上角小美国国旗点怎么没有简体拼音

2.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是怎样开发出来的?

3.苹果表盘壁纸怎么设置

4.苹果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5.我想换手机 想知道手机最新的操作系统有哪些。

6.PC机是怎样改变人们生活的

苹果电脑系统重装_苹果电脑系统Lee

企业文化

1、专注设计;

2、信任乔布斯;

3、从头开始;

4、坚信苹果;

5、聆听批评;

6、永不服输;

7、关注细节;

8、不可替代;

9、保密至高无上;

10、主导市场;

11、发扬特色;

12、开拓销售渠道;

13、调整结盟力量。

扩展资料

公司战略

1、收购瑞萨芯片

2014年4月2日,苹果公司正在与日本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展开谈判,计划以约500亿日元(约合4.8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旗下一个部门的股份,该部门的主要业务是为iPhone智能手机设计液晶显示芯片。

2、收购Novauris

2014年4月4日,苹果公司收购语音识别软件公司Novauris Technologies,以便帮助该公司进一步完善Siri个人数字助理服务。但苹果公司并未披露具体的收购价格。

3、收购Beats

2014年5月29日,苹果公司同意以30亿美元收购Beats Electronics LLC,获得后者旗下的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和耳机生产线。据悉,此项收购为苹果史上最大一笔交易。

收购Beats将使苹果能够在基于互联网的流媒体领域获得立足之地,在当前流媒体市场上,谷歌旗下的YouTube、Spotify和Pandora等占据了主导地位。?

4、收购Siri

Siri 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应用软件开发商,主要向苹果用户提供基于语音的个人数字助手服务。2010年4月,苹果收购Siri,具体收购金额不详。2011年,苹果将Siri整合到iPhone4S中,并最终成为其iOS移动系统的一部分。?

5、收购Emagic

Emagic是一家德国音乐制作软件提供商。2002年,苹果将其收入麾下,具体收购金额不详。2014年Emagic旗下的Logic音序器软件已融入到了售价200美元Mac版Logic Studio专业音乐软件当中。?

6、收购Nothing Real

Nothing Real是一家高端数字特效软件制造商。苹果在2002年2月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将该公司的技术应用到其特效软件Shake中。2009年,苹果关闭了Shake业务。?

7、收购Power

Power Computing是一家苹果电脑克隆制造商,可授权使用苹果操作系统。1997年9月,苹果使用价值1亿美元该公司股票收购了Power Computing。在乔布斯重新掌管苹果公司后,最后还是决定关停这项克隆业务。?

8、收购NeXT Inc.

在被苹果解雇后,乔布斯在1985年创办了NeXT Computer公司,并推出一款Mac和Windows系统PC替代产品——NeXT工作站计算机。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使用NeXT计算机创造了第一款网页浏览器和服务器。由于销售情况不好,NeXT后来将重心放在出售一款名为NeXTStep的操作系统上,该软件吸引了苹果的注意。

1996年,苹果以4.29亿美元价格收购了NeXT,这笔收购也为乔布斯回归苹果打下基础。

9、收购Proximity

2006年,苹果收购了Proximity公司及其产品Artbox,这是一款针对处理视频片段、动画、剧照和音频的媒体管理和工作流系统。

10、收购P.A. Semi

2008年,苹果收购了微处理器设计公司P.A. Semi,据悉当时的交易金额为2.78亿美元。外界猜测,苹果将开始为其移动设备打造属于自己的处理器。事实上,苹果确实这么做了,这家公司后来开发出了A5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应用在iPad2上。iPhone5则采用了新款A6处理器。?

11、收购Lala

2009年12月,苹果收购了流媒体音乐服务Lala,据悉交易金额为8000万美元,外界猜测苹果将涉足流媒体业务。1年后,苹果却关闭了这项在线服务。

12、收购Quattro

2010年1月,苹果收购了移动广告公司Quattro,交易金额传言达到2.75亿美元。外界猜测苹果当时正在打造自己的广告服务。果不其然,苹果在2010年4月就推出了iAd。

13、收购Intrinsity

2010年4月,苹果收购了移动芯片制造商Intrinsity,据悉收购金额为1.21亿美元,苹果希望通过这笔交易来开发运行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处理器。?

14、收购Placebase

2009年7月,苹果收购了导航软件制造商Placebase,具体收购金额不详。当时,外界讨论苹果可能会跟谷歌地图分道扬镳,并开发自己的地图服务。最后的结果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猜测。

15、再招Burberry高管

2015年1月,苹果招聘了又一名时尚业的重量级人士,即巴宝莉数字及互动设计副总裁切斯特·奇普菲尔德(Chester Chipperfield)。或协助Apple Watch销售。

16、以旧换新

2015年3月31日,苹果公司在中国内地推出“重复使用及循环利用计划”,目前仅支持iPhone和iPad产品以旧换新。

中国地区的iPhone或iPad用户可利用旧机型获得相应的优惠来购买全新设备。至于具体的优惠金额,用户可带着旧机型到苹果零售店咨询Specialist专家。

同时,苹果宣布将在国外扩大iPhone 6以旧换新的范围。除了苹果自己的iPhone外,黑莓、Android、Windows Phone手机也都能以旧换新购买iPhone 5c、iPhone 6或iPhone 6 Plus。

17、成立公司

2016年6月,苹果新成立了一家子公司——Apple Energy。?

18、收购用Shazam

2018年8月报道,欧盟委员会将无条件批准苹果公司收购英国音乐识别应用Shazam。

百度百科-苹果公司

百度百科-苹果公司企业文化

新买的苹果电脑里右上角小美国国旗点怎么没有简体拼音

web3.0到底是什么看完秒懂!

什么是Web3.0?

Web 3.0是即将到来的第三代互联网,网站和应用程序将能够通过机器学习(ML)、大数据、去中心化账本(DLT)等技术以类似人类的智能方式处理信息。

Web 3.0最初被万维网发明者Tim Berners-Lee称为语义网(Semantic Web),旨在成为一个更加自主、更加智能和更加开放的互联网。Web 3.0的定义可以扩展如下:数据将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互连,这将是我们当前一代互联网(Web 2.0)的巨大飞跃,目前数据主要存储在集中式存储库中。

此外,用户和机器将能够与数据进行交互。但要做到这一点,程序需要从概念上和上下文上理解信息。考虑到这一点,Web 3.0的两个基石是语义网和人工智能(AI)。

Web1.0/Web2.0/Web3.0

Web 1.0(1989-2005)

也称为静态Web,是1990年代第一个也是最可靠的互联网,但是它只提供对有限信息的访问,几乎没有用户交互。在过去,创建用户页面甚至评论文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Web1.0 没有筛选互联网页面的算法,这使得用户很难找到相关信息。简而言之,它就像一条单行道,其中有一条狭窄的人行道内容创建由少数人完成,信息主要来自目录。

Web 2.0(2005年至今)

由于Javascript、HTML5、CSS3等网络技术的进步,社交网络(Web 2.0)使互联网变得更具交互性。这使得初创公司能够构建交互式网络平台,为社交网络和用户生成的内容生产的蓬勃发展铺平道路,因为数据现在可以在各种平台和应用程序之间分发和共享。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套工具是由许多网络创新者开创的。

Web 3.0(正在到来)

Web 3.0是Web演进的下一阶段,它将通过A系统的力量使互联网更加智能或以近乎人类的智能处理信息,这些系统可以运行智能程序来帮助用户。

Tim Berners-Lee曾说过,语义网旨在“自动”与系统、人员和家庭设备进行交互。因此,内容创建和决策过程将涉及人和机器,这将使智能创建和高度定制的内容,直接分发给每个互联网消费者成为可能。

由于Web 3.0网络将通过去中心化协议(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技术的基石)运行,未来可以看到Web 3.0,Cryptocurrency和区块链这三种技术,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强大融合和共生关系。

Web3.0的主要特点

要真正了解互联网的下一阶段,我们需要看一下Web 3.0的四个关键特性。

1、普遍性

普遍性意味着无所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Web 2.0已经无处不在,例如,Facebook用户可以立即捕获图像并分享它,然后变得无处不在。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只要他们可以访问社交网络媒体平台。

而Web 3.0更进一步,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在某些时候,联网设备将不再像 Web 2..0那样集中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上,因为loT技术将带来大量新型智能设备。

2、语义网

在Web中应用语义将使机器,能够通过分析数据来解码意义和情感,互联网用户将通过增强的数据连接获得更好的体验。

它们将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互操作、无缝集成、自动化,并用于支持从非洲的微交易、抗审查的 P2P数据文件存储和与Filecoin等应用程序共享,到彻底改变每家公司的运营方式。

3、人工智能

由于Web 3.0机器可以读取和破译一组数据所传达的含义和情感,它带来了智能机器。尽管 Web 2.0提供了类似的功能,但它仍然主要是基于人的,这为有偏见的产品评论、操纵评级等腐败行为开辟了空间。例如,像Trustpilot这样的在线评论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评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因此,互联网需要人工智能来学习如何区分真假,以提供可靠的数据。

4、3D图形

Web 3.0旨在通过革新图形技术来模糊化物理和数字之间的界限,使三维(3D)虚拟世界变得清晰。与2D对应物不同,3D图形不仅在Decentraland等未来游戏应用中,而且在房地产、健康、电子商务等其他领域都带来了新的沉浸感。

Web3.0的应用

Web 3.0应用程序的一个常见要求,是能够消化大规模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事实知识,和对用户有用的执行。亚马逊、苹果和谷歌等公司正在构建或拥有将其转变为Internet 3.0应用程序的产品。利用Web 3.0技术的两个应用程序,示例是Siri和Wolfram Alpha。

Siri:多年来,Apple的语音控制AI助手自首次出现在iPhone 4S机型中,以来变得更加智能并扩展了其功能。Siri使用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来执行复杂和个性化的命令。

Wolfram Alpha:它是一个“计算知识引警”,它通过计算直接回答用户的问题,而不是像搜索引擎那样提供网页列表。

当Web 3.0不可避免地到来时,考虑到智能设备已经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互联网将成倍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是怎样开发出来的?

按command+空格键,切换输入法

没有的话,你在偏好设置里面加就好了?

系统偏好设置——键盘——输入源——

按下面的+ ,可以添加

苹果表盘壁纸怎么设置

世界上第一个程序是1842年写的,恰好在第一个能被称为计算机的真正机器。这段代码的作者是AdaAugusta,被封为Lovelace女伯爵,就是大家所知道的AdaLovelace。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的作者,她被广泛地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位程序员。

当把Ada称为一位程序员的时候,很容易忘记世界上第一段代码产生的年代就是塞缪尔·莫尔斯首次展示电话、阿姆斯达号上的黑奴在反抗和美国正处于三十年代、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时期、穆斯林国家的奴隶正和埃及争夺中东地区的年代。计算机这个词在那时候仍然表示一个人做了100多年的计算工作的意思。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世界上第一段代码是为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写的,这个机器从来没有真正建成过,虽然有这个可能。AdaLovelace看到了巴贝奇机器的潜力,产生了可编程的计算机的念头。她为泰勒的科学回忆录翻译了一位意大利数学家LuigiMenabrea的名为“分析机的概念图”的论文,并通过“翻译者的附注(她自己注释的)”把这篇论文弄懂了,那个注释里主要写了查尔斯·巴贝奇分析机都能干些什么。在附注G的开篇,就提到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举例说明了Lovelace意识到巴贝奇的设计是多么的意义深远,但还保持着她做科学的平静。

“防止夸大源于分析机的能量的想法是有必要的。”

Lovelace在她根本没有办法夸大一个包含现代计算机的主要部分的设计的本质。巴贝奇拒绝公布这台分析机的很多内容,使得Lovelace的注释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最显著的影响便是促使阿兰·图灵产生通用程序存储计算机的想法。这一点Ada并没有看到,她36岁去世,前面提到的注释成了她唯一的出版物。如果她再能多活几年多工作几年,计算机会不会又是另一个样子呢?

让大家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如果巴贝奇有足够的资源建好分析机并能让Lovelace在上面跑程序的话,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是干嘛用的呢?这个程序让巴贝奇分析机计算了伯努利数字序列。接着她描述了怎么把大量的巴贝奇分析机的穿孔卡片作为输入实现这个程序。在她的实现方法中Lovelace设定了伯努利数序列的第一个数字(B0=1,B1=-),然后开始从B2(第一个非正规伯努利数)开始计算整个序列,她把这里的B2标记为B1。

现代重写的Javascript版本的Ada的大量穿孔卡片上的堆栈看起来可能是这个样子。这个重写的版本不是Ada的代码在巴贝奇分析机上的模拟,只是Ada曾经使用过的算法的另一种实现。

顺便提一下,到目前为止从没有人能从Ada的伯努利数计算代码里发现任何bug。尽管她发明了编程,但她显然并没有发明bug。

注:AdaLovelaceDay是一个国际性的庆祝妇女在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领域取得成就的节日。

最早的程序直接写的是二进制机器代码,没有编译器

将编好的代码通过读卡机读如机器,直接执行。

然后出现的是汇编语言,通过二进制的机器代码来实现汇编的编译连接工作,

然后在用汇编语言完善优化汇编语言;

接着才是高级语言,使用汇编语言编译

逐渐实现高级语言编译高级语言

19世纪之前

一、机械计算机时代的拓荒者

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空前释放。其中制造一台能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就是最耀眼的思想火花之一。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把这一思想火花变成引导人类进入自由王国的火炬而不懈努力。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总体水平,大都失败了,这就是拓荒者的共同命运:往往见不到丰硕的果实。后人在享用这甜美的时候,应该能从中品出一些汗水与泪水的滋味

1614:苏格兰人JohnNapier(1550-1617)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WilhelmSchickard(1592-1635)制作了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WilliamOughtred(1575-1660)发明计算尺

1642:法国数学家Pascal在WILLIAMOughtred计算尺的基础上将计算尺加以改进,能进行八位计算。并且还卖出了许多,成为一种时髦的商品。

1668:英国人SamuelMorl和(1625-1695)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德国数学家GottfriedLeibniz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最终答案可以最大达到16位。

1775:英国Charles制作成功了一台与Leibniz's的计算机类似的机器。但更先进一些。

1776:德国人MathieusHahn成功的制作了一台乘法器。

1801:Joseph-MaireJacuard开发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布机。

1820:法国人CharlesXavierThomasdeColmar(1785-1870),制作成功第一台成品计算机,非常的可靠,可以放在桌面上,在后来的90多年间一直在市场上出售。

1822:英国人CharlesBabbage(1792-1871)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中设计的理论非常的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1832:Babbage和JosephClement制成了一个差分机的成品,开始可以进行6位数的运算。后来发展到20位、30位,尺寸将近一个房子那么大。结果以穿孔的形式输出。但限于当时的制造技术,他们的设计难以制成。

1834:斯德哥尔摩的GeorgeScheutz用木头做了一台差分机。

1834:Babbage设想制造一台通用的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Babbage在以后的时间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年将操作数提高到了40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作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作出乘除法。

1842:Babbage的差分机项目因为研制费用昂贵,被政府取消。但他自己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他的分析机研究。

1843:Scheutz和他的儿子EdvardScheutz制造了一台差分机,瑞典政府同意继续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1847:Babbage花两年时间设计了一台较简易的、31位的差分机,但没有人感兴趣并支持他造出这台机器。但后来伦敦科学博物馆用现代技术复制出这台机器后发现,它确实能准确的工作。

1848:英国数学家GeorgeBoole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差不多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1853:令Babbage感到高兴的是,Scheutzes制造成功了真正意义上的比例差分机,能进行15位数的运算。象Babbage所设想的那样输出结果。后来伦敦的BrianDonkin又造出了更可靠的第二台。

1858:第一台制表机被Albany的Dudley天文台买走。第二台被英国政府买走。但天文台并没有将其充分利用,后来被送进了博物馆。而第二台却被幸运的使用了很长时间。

1871:Babbage制造了分析机的部分部件和印表机。

1878:纽约的西班牙人RamonVerea,制造成功桌面计算器。比前面提到的都要快。但他对将其推向市场不感兴趣,只是想表明,西班牙人可以比美国人做的更好。

1879:一个调查委员会开始研究分析机是否可行,最后他们的结论是:分析机根本不可能工作。此时Babbage已经去世了。调查之后,人们将他的分析机彻底遗忘了。但HowardAiken例外。

1885:这时期更多的计算机涌现出来。如美国、俄国、瑞典等。他们开始用有槽的圆柱代替易出故障的齿轮。

1886:芝加哥的DorrE.Felt(1862-1930),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而且速度非常快,按键抬起,结果也就出来了。

1889:Felt推出桌面印表计算器。

1890:1890美国人口普查。1880年的普查人工用了7年的时间进行统计。这意味着1890年的统计将会超过10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的效率。HermanHollerith,建立制表机公司的那个人,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IBM公司。借鉴了Babbage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结果仅仅用了6个周就得出了准确的数据(62622250人)。HermanHollerith大发其财。

1892: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WilliamS.Burroughs(1857-1898),制作成功了一台比Felt的功能更强的机器,真正开创了办公自动化工业。

1896:HermanHollerith创办了IBM公司的前身。1900~1910

1906:HenryBabbage,CharlesBabbage的儿子,在R.W.Munro的支持下,完成了父亲设计的分析机,但也仅能证明它能工作,而没有将其作为产品推出。

二、电子计算机最初的日子里

在这之前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机械运行方式,尽管有个别产品开始引入一些电学内容,却都是从属与机械的,还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灵活:逻辑运算领域。而在这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就开始了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越来越成为计算机的主体,机械越来越成为从属,二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计算机也开始了质的转变。下面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事件:

1906:美国的LeeDeForest发明了电子管。在这之前造出数字电子计算机是不可能的。这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0~1930

1924年2月:IBM,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司成立

1930~1940

1935:IBM推出IBM601机。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约造了1500台。

1937:英国剑桥大学的AlanM.Turing(1912-1954)出版了他的论文,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图灵机'的数学模型。

1937:BELL试验室的GeorgeStibitz展示了用继电器表示二进制的装置。尽管仅仅是个展示品,但却是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1938:ClaudeE.Shannon发表了用继电器进行逻辑表示的论文。

1938:柏林的KonradZuse和他的助手们完成了一个机械可编程二进制形式的计算机,其理论基础是Boolean代数。后来命名为Z1。它的功能比较强大,用类似**胶片的东西作为存储介质。可以运算七位指数和16位小数。可以用一个键盘输入数字,用灯泡显示结果。

19391月1日:加利福尼亚的DavidHewlet和WilliamPackard在他们的车库里造出了Hewlett-Packard计算机。名字是两人用投硬币的方式决定的。包括两人名字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美国JohnV.Atanasoff和他的学生CliffordBerry完成了一台16位的加法器,这是第一台真空管计算机。

1939: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军事需要大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39:Zuse和Schreyer开始在他们的Z1计算机的基础上发展Z2计算机。并用继电器改进它的存储和计算单元。但这个项目因为Zuse服兵役被中断了一年。

1939/1940: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个10位的加法器,并使用了氖灯做存储装置。

1940~1950

1940年1月:Bell实验室的SamuelWilliams和Stibitz制造成功了一个能进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大量使用了继电器,并借鉴了一些电话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编码技术。

1941夏季:Atanasoff和学生Berry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Atanasoff-BerryComputer),用电容作存储器,用穿孔卡片作辅助存储器,那些孔实际上是'烧'上的。时钟频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运算用时一秒。

1941年12月:德国Zuse制作完成了Z3计算机的研制。这是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可处理7位指数、14位小数。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种能作3到4次加法运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3:1943年到1959年时期的计算机通常被称作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所有的程序都是用机器码编写,使用穿孔卡片。典型的机器就是:UNIVAC。

1943年1月:MarkI,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整个机器有51英尺长,重5吨,75万个零部件,使用了3304个继电器,60个开关作为机械只读存储器。程序存储在纸带上,数据可以来自纸带或卡片阅读器。被用来为美国海军计算弹道火力表。

1943年4月:MaxNewman、Wynn-Williams和他们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HeathRobinson',这是一台密码破译机,严格说不是一台计算机。但是其使用了一些逻辑部件和真空管,其光学装置每秒钟能读入2000个字符。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43年9月:Williams和Stibitz完成了'RelayInterpolator',后来命名为'ModelIIRelayCalculator'。这是一台可编程计算机。同样使用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其运行更可靠,每个数用7个继电器表示,可进行浮点运算。

1943年12月:最早的可编程计算机在英国推出,包括2400个真空管,目的是为了破译德国的密码,每秒能翻译大约5000个字符,但使用完后不久就遭到了毁坏。据说是因为在翻译俄语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1946: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和Computer):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开始研制于1943年,完成于1946年。负责人是JohnW.Mauchly和J.PresperEckert。重30吨,18000个电子管,功率25千瓦。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三、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

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其体积之大、能耗之高、故障之多、价格之贵大大制约了它的普及应用。直到晶体管被发明出来,电子计算机才找到了腾飞的起点,一发而不可收

1947:Bell实验室的WilliamB.Shockley、JohnBardeen和WalterH.Brattain.发明了晶体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

1949:EDSAC:剑桥大学的Wilkes和他的小组建成了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49: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computer):第一台使用磁带的计算机。这是一个突破,可以多次在其上存储程序。这台机器是JohnvonNeumann提议建造的。

1949:'未来的计算机不会超过1.5吨。'这是当时科学杂志的大胆预测。

1950~1960

1950:软磁盘由东京帝国大学的YoshiroNakamats发明。其销售权由IBM公司获得。开创存储时代新纪元。

1950:英国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AlanTuring说:计算机将会具有人的智慧,如果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对话,对于提出和回答的问题,这个人不能区别到底对话的是机器还是人,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了人的智能。

1951:GraceMurrayHopper完成了高级语言编译器。

1951:Whirlwind:美国空军的第一个计算机控制实时防御系统研制完成。

1951:UNIVAC-1: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系统。设计者:J.PresperEckert和JohnMauchly。被美国人口普查部门用于人口普查,标志着计算机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商业应用的时代。

1952: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Computer):由VonNeumann领导设计并完成。取名:电子离散变量计算机。

1953:此时世界上大约有100台计算机在运转。

1953: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

1954:IBM的JohnBackus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开发FORTRAN(FORmulaTRANslation),1957年完成。是一种适合科学研究使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1956:第一次有关人工智能的会议在Dartmouth学院召开。

1957:IBM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打印机。

1957:FORTRAN高级语言开发成功。

四、集成电路,现代计算机插上腾飞的翅膀

尽管晶体管的采用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其价格,减少了故障。但离人们的要求仍差很远,而且各行业对计算机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生产更能更强、更轻便、更便宜的机器成了当务之急,而集成电路的发明正如\"及时雨\",当春乃发生。其高度的集成性,不仅仅使体积得以减小,更使速度加快,故障减少。人们开始制造革命性的微处理器。计算机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驶上了用硅铺就的高速公路。

1958年9月12日:在RobertNoyce(INTEL公司的创始人)的领导下,发明了集成电路。不久又推出了微处理器。但因为在发明微处理器时借鉴了日本公司的技术,所以日本对其专利不承认,因为日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过了30年,日本才承认,这样日本公司可以从中得到一部分利润了。但到2001年,这个专利也就失效了。

1959:1959年到1964年间设计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二代计算机。大量采用了晶体管和印刷电路。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增强,可以运行FORTRAN和COBOL,接收英文字符命令。出现大量应用软件。

1959:GraceMurrayHopper开始开发COBOL(COmmonBusiness-OrientatedLanguage)语言,完成于1961年。

1960~1970

1960:ALGOL:第一个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推出。

1961:IBM的KennthIverson推出APL编程语言。

1963:PDP-8:DEC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计算机。

1964:1964年到1972年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三代计算机。大量使用集成电路,典型的机型是IBM360系列。

1964:IBM发布PL/1编程语言。

1964:发布IBM360首套系列兼容机。

1964:DEC发布PDB-8小型计算机。

1965:摩尔定律发表,处理器的性能每年提高一倍。后来其内容又发生了改变。

1965:LoftiZadeh创立模糊逻辑,用来处理近似值问题。

1965:ThomasE.Kurtz和JohnKemeny完成BASIC(BeginnersAllPurposeSymbolicInstructionCode)语言的开发。特别适合计算机教育和初学者使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1965:DouglasEnglebart提出鼠标器的设想,但没有进一步的研究。直到1983年被苹果电脑公司大量采用。

1965: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D6600开发成功。

1967:NiklausWirth开始开发PASCAL语言,1971年完成。

1968:RobertNoyce和他的几个朋友创办了INTEL公司。

1968:SeymourPaper和他的研究小组在MIT开发了LOGO语言。

1969:ARPANET计划开始启动,这是现代INTERNET的雏形。

1969年4月7日:第一个网络协议标准RFC推出。

1969:EIA(ElectronicIndustriesAssocia

1970~1980

1970:第一块RAM芯片由INTEL推出,容量1K。

1970:KenThomson和DennisRitchie开始开发UNIX操作系统。

1970:Forth编程语言开发完成。

1970:Internet的雏形ARPAnet(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基本完成。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业部门开始接入。

1971年11月15日:MarcianE.Hoff在INTEL公司开发成功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含2300个晶体管,是个4位系统,时钟频率108KHz,每秒执行6万条指令。

在后来的日子里,处理器发展主要指标一览:

处理器主频每秒百万条指令

4004108KHz0.06

80802MHz0.5

680008MHz0.7

80868MHz0.8

6800016MHz1.3

6802016MHz2.6

8028612MHz2.7

6803016MHz3.9

386SX20MHz6

6803025MHz6.3

6803040MHz10

386DX33MHz10

486DX25MHz20

486DX2-5050MHz35

486DX4/100100MHz60

Pentium66MHz100

Pentium133MHz240

Pentium233MHzMMX435

PentiumPro200MHz440

PentiumII233MHz560

PentiumII333MHz770

1971:PASCAL语言开发完成。

1972:1972年以后的计算机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功能更强,体积更小。人们开始怀疑计算机能否继续缩小,特别是发热量问题能否解决?人们开始探讨第五代计算机的开发。

1972:C语言的开发完成。其主要设计者是UNIX系统的开发者之一DennisRitche。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语言,开发系统软件,特别受人喜爱。

1972:Hewlett-Packard发明了第一个手持计算器。

1972年4月1日:INTEL推出8008微处理器。

1972:ARPANET开始走向世界,INTERNET革命拉开序幕。

1973:街机游戏Pong发布,得到广泛的欢迎。发明者NolanBushnell,后来Atari的创立者。

1974:第一个具有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CLIP-4推出。

五、计算机技术渐入辉煌

在这之前,计算机技术主要集中在大型机和小型机领域发展,但随着超大规模集

苹果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1.

先将Apple watch的Watch OS系统升级到2.0版本(iPhone要先升级到iOS 9)。

2.

在iPhone上的Apple watch软件中,进入我的手表>照片>已同步相薄。

3.

选择你要同步到Apple watch的相薄。

4.

在表盘的界面,使用Force Touch功能,用力点按表盘,进入表盘设置界面。

5.

左右划动,找到照片表盘,点击表盘下方的“自定”按钮,进入自定义设置。

6.

在自定义界面中,滚动圆形表冠Digital Crown进行,轻点选择要做壁纸的照片。

7.

全部选好后,按圆形表冠Digital Crown确认两次,第一次是确认对该表盘的自定义设置,第二次是确认使用当前表盘

尽管 Apple Watch 提供了超过 25 款不同设计的原生表盘,但似乎它们仍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你想让自己的 iPhone 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你只需换壁纸、换手机壳就行了。但在 Apple Watch 上实现个性化外观定制的方法,却寥寥无几。下面我们整理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能让你的 Apple Watch 立刻极具个性。

照片表盘

将照片、视频、实况照片等作为 Apple Watch 表盘,可能是个性化表盘最简单的实现方式了。如果你刚好有一点设计基础,那么完全可以让你的表盘变得与众不同。

@HALFYUAN- 就以宝可梦经典元素精灵球设计了撞色,把它们添加到 Apple Watch 的照片表盘中,再搭配红白撞色硅胶表带,看起来就像是一支 Apple Watch 宝可梦定制款。除此之外,马里奥、钢铁侠、哈利波特、愤怒的小鸟等都成为他的设计素材,不同的搭配不同的表带,就能轻松玩出无限花样。

在表盘上显示自定义字符

Apple Watch Series 4 独占的 Infogragh 表盘最多可容纳八个复杂功能,其中字母图案就可以允许你输入一些字符显示。如果你想让 Apple Watch 显示 ? 或者其他有趣的字符,都可以用支持显示字母图案的 Infogragh 表盘或者「彩色」表盘。按照以下步骤即可。

拷贝字符。

打开 Watch 应用中的「时钟」-「字母图案」,粘贴字符。注意字母图案仅允许显示 4 个字母。

在 Infograph 或「彩色」表盘中自定义组件来显示字母图案。

如果你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字符,可以在颜文字、花样文字 、Symbol 等 App 中找找灵感。

动态撞色表盘

今年除了 Apple Watch Series 4 新增了独占表盘外,爱马仕款也有了新款定制表盘,非常吸引眼球。爱马仕的表盘采用双色撞色设计,而且背景色会根据分针的走动而实时移动。就像 macOS Mojave 动态壁纸一样,这款表盘也是动态的,效果非常动人。

为了能让标准款的 Apple Watch 也能用上类似的撞色表盘,@Steve Troughton-Smith 特意开发了一款 watchOS 应用来仿制爱马仕的动态撞色表盘,并有数十种配色。

虽然这款应用没有上架,但是你可以在 GitHub 上下载源代码编译安装。如果你从未写过代码、没有编译过工程也没关系,yves(不是郭老师 )在他的博客中整理了 编译教程。我们在下面简单列示了操作步骤。

准备工作

下载 Xcode,并在「Preference」-「Accounts」中登录开发者账号(可以在 Apple Developer 网站注册申请,不需要付费)。

在 GitHub 下载工程包,并使用 Xcode 打开。

修改工程属性

如果我们直接编译 Steve 的工程,Xcode 会至少报告八个错误,原因就是该工程使用了 Steve 的 developer credentials,我们要将它改为我们自己的。

点击左侧搜索按钮,在搜索框中输入 team,并将 Development Team 一栏修改为我们自己的。随后搜索 highcaffein,并替换为自己的代码,可以随意填写,比如我修改为 ElijahLee。

第一次编译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编译过程,在 Xcode 左上角,我们先选择「DesktopShim」-「My Mac」。

然后点击左侧的运行 ? 按钮,过一会,Mac 上会出现 DesktopShim.app 并显示出撞色表盘了。

仿真编译

接下来,我们可以尝试在 Mac 上仿真出一台 iPhone XS 和 Apple Watch Series 4 来验证这个表盘。我们选择 「SpriteKitWatchFace WatchKit App」-「iPhone XS Max + Apple Watch Series 4」。

然后点击左侧的播放按钮,顺利的话,Mac 上会仿真出一台 iPhone XS 和 Apple Watch,你可以通过鼠标滑动和点击来操作它们。在这台 iPhone 主屏幕的最后一页,会出现名为 Duotone 的 App,打开可以看到一个全屏幕的撞色表盘。而在 Apple Watch 上,要过个五六分钟后,才会显示这个 Duotone,打开它也会显示全屏幕的撞色表盘。(注意:我编译的结果出现了表盘 UI 偏移错位的情况,但在 Apple Watch 上显示正常。)

在真机上运行

以上步骤都顺利之后,我们就可以将 iPhone 连接至 Mac,选择「SpriteKitWatchFace」-「你的 iPhone」进行编译(未付费的开发者账号每 7 天内只能在真机上运行 10 次),成功后你的 iPhone 和 Apple Watch 上都会出现 Duotone App。打开就可以显示表盘,我们还可以在 Apple Watch 上旋转数码表冠,修改撞色表盘的配色,非常方便。

这时你应该能明白这款撞色表盘的原理,它实际上是一款 watchOS App,打开后显示一个全屏幕的表盘页面,只要这个应用保持前台常驻,就可以替代原生的表盘。因此我们可以打开 Watch 应用中的「通用」-「唤醒屏幕」-「唤醒屏幕时显示最后使用的应用」-「始终」来确保每次抬腕唤醒 Apple Watch 时,Duotone 都会显示。

再次定制

Steve 还设置了许多表盘样式参数,来为方便我们修改,例如表盘形状、指针样式等等,这在工程的 FaceScene.m 中可以修改。比如你可以将其中的

self.useBackgroundImageOverlay = NO;

self.faceStyle = FaceStyleRound;

self.numeralStyle = NumeralStyleAll;

self.tickmarkStyle = TickmarkStyleAll;

self.majorTickmarkShape = TickmarkShapeRectangular;

self.minorTickmarkShape = TickmarkShapeRectangular;

self.majorTickHeight = 6;

self.majorTickWidth = 2;

self.colorRegionStyle = ColorRegionStyleDynamicDuo;

self.dateStyle = DateStyleDayDate;

self.dateQuadrant = DateQuadrantRight;

修改为

self.useBackgroundImageOverlay = YES;

self.faceStyle = FaceStyleRectangular;

self.numeralStyle = NumeralStyleNone;

self.tickmarkStyle = TickmarkStyleNone;

self.majorTickmarkShape = TickmarkShapeRectangular;

self.minorTickmarkShape = TickmarkShapeRectangular;

self.majorTickHeight = 6;

self.majorTickWidth = 2;

self.colorRegionStyle = ColorRegionStyleDynamicDuo;

self.dateStyle = DateStyleDayDate;

self.dateQuadrant = DateQuadrantTop;

编译后你就会发现,表盘变成了方形,数字变成白色描边而且日期移动到了中间位置。

Think Different 表盘

在 Steve 的工作基础上,知名第三方微博客户端 Maipo 的开发者 @Naituw 也移植了两款 Apple 经典风格的表盘,分别是指针逆时针走动的 Think Different 风格和 System 7.5 操作系统风格。你也可以在 GitHub 上下载工程在 Apple Watch 上运行。

实际上,在 Steve 的基础上,众多开发者都参与到了自定义 Apple Watch 表盘的队伍中。@Aaron、@David Smith、@Cosmo - Devran Uenal、@SpookyStraws 等或自行设计或从经典手表复刻样式,让自己的 Apple Watch 都用上了独一无二的表盘。

小结

尽管每个 Apple Watch 用户都希望用上更加小众更合口味的表盘,开发者们也显示出了令人惊叹的创意设计,但我认为短时间内 Apple 并不会开放完全自定义 Apple Watch 表盘的功能。正如每推出一款 iPhone 必有新配色的加持护航一样,独占的 watchOS 新表盘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新款 Apple Watch 的营销策略之一。此外,设计版权问题、功能实用性等等也会成为 Apple 保持表盘掌控权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样,Setve 等开发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相对便捷的方式来自定义表盘,你完全可以尝试这些与众不同的设计。

我想换手机 想知道手机最新的操作系统有哪些。

企业文化

1、专注设计;

2、信任乔布斯;

3、从头开始;

4、坚信苹果;

5、聆听批评;

6、永不服输;

7、关注细节;

8、不可替代;

9、保密至高无上;

10、主导市场;

11、发扬特色;

12、开拓销售渠道;

13、调整结盟力量。

扩展资料

公司战略

1、收购瑞萨芯片

2014年4月2日,苹果公司正在与日本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展开谈判,计划以约500亿日元(约合4.8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旗下一个部门的股份,该部门的主要业务是为iPhone智能手机设计液晶显示芯片。

2、收购Novauris

2014年4月4日,苹果公司收购语音识别软件公司Novauris Technologies,以便帮助该公司进一步完善Siri个人数字助理服务。但苹果公司并未披露具体的收购价格。

3、收购Beats

2014年5月29日,苹果公司同意以30亿美元收购Beats Electronics LLC,获得后者旗下的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和耳机生产线。据悉,此项收购为苹果史上最大一笔交易。

收购Beats将使苹果能够在基于互联网的流媒体领域获得立足之地,在当前流媒体市场上,谷歌旗下的YouTube、Spotify和Pandora等占据了主导地位。?

4、收购Siri

Siri 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应用软件开发商,主要向苹果用户提供基于语音的个人数字助手服务。2010年4月,苹果收购Siri,具体收购金额不详。2011年,苹果将Siri整合到iPhone4S中,并最终成为其iOS移动系统的一部分。?

5、收购Emagic

Emagic是一家德国音乐制作软件提供商。2002年,苹果将其收入麾下,具体收购金额不详。2014年Emagic旗下的Logic音序器软件已融入到了售价200美元Mac版Logic Studio专业音乐软件当中。?

6、收购Nothing Real

Nothing Real是一家高端数字特效软件制造商。苹果在2002年2月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将该公司的技术应用到其特效软件Shake中。2009年,苹果关闭了Shake业务。?

7、收购Power

Power Computing是一家苹果电脑克隆制造商,可授权使用苹果操作系统。1997年9月,苹果使用价值1亿美元该公司股票收购了Power Computing。在乔布斯重新掌管苹果公司后,最后还是决定关停这项克隆业务。?

8、收购NeXT Inc.

在被苹果解雇后,乔布斯在1985年创办了NeXT Computer公司,并推出一款Mac和Windows系统PC替代产品——NeXT工作站计算机。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使用NeXT计算机创造了第一款网页浏览器和服务器。由于销售情况不好,NeXT后来将重心放在出售一款名为NeXTStep的操作系统上,该软件吸引了苹果的注意。

1996年,苹果以4.29亿美元价格收购了NeXT,这笔收购也为乔布斯回归苹果打下基础。

9、收购Proximity

2006年,苹果收购了Proximity公司及其产品Artbox,这是一款针对处理视频片段、动画、剧照和音频的媒体管理和工作流系统。

10、收购P.A. Semi

2008年,苹果收购了微处理器设计公司P.A. Semi,据悉当时的交易金额为2.78亿美元。外界猜测,苹果将开始为其移动设备打造属于自己的处理器。事实上,苹果确实这么做了,这家公司后来开发出了A5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应用在iPad2上。iPhone5则采用了新款A6处理器。?

11、收购Lala

2009年12月,苹果收购了流媒体音乐服务Lala,据悉交易金额为8000万美元,外界猜测苹果将涉足流媒体业务。1年后,苹果却关闭了这项在线服务。

12、收购Quattro

2010年1月,苹果收购了移动广告公司Quattro,交易金额传言达到2.75亿美元。外界猜测苹果当时正在打造自己的广告服务。果不其然,苹果在2010年4月就推出了iAd。

13、收购Intrinsity

2010年4月,苹果收购了移动芯片制造商Intrinsity,据悉收购金额为1.21亿美元,苹果希望通过这笔交易来开发运行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处理器。?

14、收购Placebase

2009年7月,苹果收购了导航软件制造商Placebase,具体收购金额不详。当时,外界讨论苹果可能会跟谷歌地图分道扬镳,并开发自己的地图服务。最后的结果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猜测。

15、再招Burberry高管

2015年1月,苹果招聘了又一名时尚业的重量级人士,即巴宝莉数字及互动设计副总裁切斯特·奇普菲尔德(Chester Chipperfield)。或协助Apple Watch销售。

16、以旧换新

2015年3月31日,苹果公司在中国内地推出“重复使用及循环利用计划”,目前仅支持iPhone和iPad产品以旧换新。

中国地区的iPhone或iPad用户可利用旧机型获得相应的优惠来购买全新设备。至于具体的优惠金额,用户可带着旧机型到苹果零售店咨询Specialist专家。

同时,苹果宣布将在国外扩大iPhone 6以旧换新的范围。除了苹果自己的iPhone外,黑莓、Android、Windows Phone手机也都能以旧换新购买iPhone 5c、iPhone 6或iPhone 6 Plus。

17、成立公司

2016年6月,苹果新成立了一家子公司——Apple Energy。?

18、收购用Shazam

2018年8月报道,欧盟委员会将无条件批准苹果公司收购英国音乐识别应用Shazam。

百度百科-苹果公司

百度百科-苹果公司企业文化

PC机是怎样改变人们生活的

老谋深算的Symbian平台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机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很多人对手机已不仅仅满足于打电话和发短信等基本功能,而是要求它能够播放音乐、上网聊天、安排日程甚至进行GPS导航。因此,很多人已经逐步抛弃传统固化软件的手机,改投智能手机的怀抱。目前,在智能手机市场上,销量最大的平台有三种,分别是Symbian、Windows Mobile和Mac OS X,其中前两种都有一种以上的手机品牌在使用,而Mac OS X仅为苹果iPhone和iPhone 3G独占使用。现在,基于Google Android平台的新一代智能手机T-Mobile G1马上就要上市,它几乎无可非议的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这样一来,市场上便形成了四大智能手机操作平台鼎立的局面。

Symbian(塞班)

首先要提到的当然是Symbian(塞班)系统。使用在智能手机上的Symbian系统分为S60和UIQ两种用户界面,其中前者现已发展到v3版本。得益于世界手机老大诺基亚的大力支持,安装了Symbian S60系统的手机已经广为人们使用。而UIQ的主推者是索尼爱立信,虽然UIQ的界面更加华丽,但由于索尼爱立信自身和手机市场的原因,Symbian UIQ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Nokia N96

由于Symbian由多家传统手机厂商联合研发,因此无论在运行速度还是易用性上跟其它的系统相比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对移动通信协议,如GSM、GPRS、WCDMA和蓝牙等的支持要优于其它系统。由于发布时间较早,其第三方软件经过几年的发展数量已经非常之多,可以实现人们的大多数需求。

但遗憾的是,由于系统的先天限制,Symbian系统的多媒体性能并不突出。刷固件较为困难、内存紧张等问题是一直是人们所诟病的几大缺憾。S60 v3发布后诺基亚开始推行的签名策略也浇灭了很多人开发第三方软件的热情。而且,Symbian系统实现触摸操作相当困难,好在诺基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相信继5800 XpressMusic之后,诺基亚还会继续推出触摸屏机型。不过尽管如此,Symbian平台凭着强大的电话功能和较强的易用性,仍然博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

历史悠久的Windows Mobile平台

Windows Mobile

作为微软下了血本研发的一个操作平台,Windows Mobile系统自然丝毫不能被轻视。Windows Mobile的前身是Windows CE,一个微软专为PDA和掌上电脑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Windows CE演变成了Windows Pocket PC。2003年,微软又开发了Pocket Phone Edition和Windows Powered Smart Phone操作系统,而这两者的融合,才是严格意义上的Windows Mobile。

目前,Windows Mobile最高版本为6.1。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PDA(个人数字助理)功能非常强大,并可通过ActiveSync或Windows Mobile Center和计算机中Outlook等程序保持同步,商务人士可使用该系统随时处理文件、邮件或进行日程安排。由于这个系统的历史非常悠久,和桌面版Windows系统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第三方软件的数量已经多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通过各种第三方软件,安装了Windows Mobile系统的手机可以发挥几乎无限的用途。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由于Windows Mobile系统的软件开发较为简单,再加上新版系统中增加了对.Net Framework的支持,使软件的开发相当便利。而对于最终用户来说,Windows Mobile系统的操作方式跟桌面版Windows非常类似,都有开始菜单等人们所熟悉的组件,熟悉计算机的人可以很快上手使用。

HTC Diamond

但Windows Mobile系统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按照通常的说法,它有着三大缺陷。其一是系统运行速度太慢。或许是微软往小小的系统中塞了很多东西,Windows Mobile也延续了Windows系统庞大臃肿的毛病,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反应最慢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其二是支持的颜色数仅为65000色。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年前人们就开始抱怨,到现在还是如此。不知道微软为什么不听听群众们的呼声。其三是系统操作过于复杂。它的很多设置都隐藏在层层菜单和选项下,有时甚至还需动用注册表修改器,仍然继承了桌面版Windows的传统。虽然这可能正好满足了少数人的“变态”控制欲。

但是总的来说,Windows Mobile以其强大的功能、便捷的信息管理以及第三方软件众多等优势,一直以来都为世人所喜爱。当然,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微软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后盾。可以说,只要微软不倒,Windows Mobile也将一直生存下去。

————————————————————————————————————————————————————————————————————————————————————————

玲珑剔透的Mac OS X平台

Mac OS X

苹果的iPhone手机自从公布的那天起便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的iPhone 3G也是如此。iPhone使用的操作系统为精简过的Mac OS X,最高版本为2.1,其很多特性与完整版的Mac OS X相类似。该系统使用的内核基于BSD Unix,具有抢占式多任务处理(pre-emptive multitasking)的特性。其内存管理功能非常优秀,具有强烈的Unix风格,允许同时运行很多软件,并从实质上消除了一个程序崩溃导致其它程序崩溃的可能性。

iPhone的Mac OS X系统更多的优势来自于与iTunes服务的紧密紧密。iTunes原先仅是一个媒体播放软件,后来当iPod和iPhone发布后,iTunes逐渐演变为苹果在Mac和Windows系统上的一个无穷无尽的媒体源。人们可以通过iTunes登录到苹果的在线商店,购买各种音乐、视频或程序。这也成为苹果的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

Apple iPhone 3G

虽然iPhone和iPhone 3G的Mac OS X系统已被大大精简,但在苹果计算机的Mac OS X系统中广为人们熟知的Dock和Aqua等关键元素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安装特定程序后进入Unix命令行进行各种操作,并对系统底层进行控制。此时iPhone已不再是一台手机,它更像是台超便携的苹果电脑,能够处理很多普通人所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久以前,苹果为iPhone和iPod Touch开放了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手机用户可通过信用卡在商店中购买自己喜欢的程序,而开发者也能通过App Store发布自己编写的程序,其收益与苹果七三分成。苹果的这个创新构思马上得到了人们的响应,短短几个月的时间App Store中的程序便达到了惊人的数量。

————————————————————————————————————————————————————————————————————————————————————————

前景光明的Android平台

Android

文章最后要提到的当然是本专题的主角——Google Android平台。Android 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移动设备平台。它包括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移动电话工作所需的全部组件,而且不存在任何以往阻碍移动产业创新的专有权障碍。

说到Android,便不能不提OHA(Open Handset Alliance)开放手机联盟。去年,Google与包括中国移动、英特尔、摩托罗拉、高通在内的33家业内巨头成立了该组织,这个联盟将共同推动Google手机平台Android的发展。Android作为Google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推进“随时随地为每个人提供信息”这一企业目标的实现。

T-Mobile G1

跟iPhone相比,Android平台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在线应用程序商店,名为Android Market。这个在线商店仅需进行简单的注册后便可以自由上传程序。虽然这可能导致一些安全问题,但总的来说这种开放式的平台非常有利于第三方软件的发展。而Google在对这些软件进行幕后审查的同时,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软件开发者的利益。

Android与前面三种系统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开放性。这里所指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Android以开源Linux系统为基础,对于开源爱好者而言,他们会觉得Android平台更能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其二是Android对第三方软件的开放程度。Google不会对Android系统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像苹果那样严格把关,而仅是在用户自行发布之后进行审查。这样一来必将极大的促进该系统第三方软件的发展。

而就基于Android的第一款手机T-Mobile G1来说,其最不能令人忍受的缺陷恐怕就是没有3.5mm耳机插孔了。另外,由于T-Mobile背后使下的“阴招”,用户在用完1GB流量后带宽便会自动下降为50Kbps,这将大大影响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且,Android系统目前还没有桌面同步软件,也不支持Exchange同步。虽然Google的很多在线服务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总有上不了网的时候。况且,很多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中要安全得多。

————————————————————————————————————————————————————————————————————————————————————————

四款主流或将要成为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平台到这里就介绍完了。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平台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大家在选择智能手机的时候,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各种平台的侧重点,这样在今后的使用中才会得心应手。至于该如何选择,相信大家心中都已经有数了吧。

1981 年:Xerox 开始致力于图形用户界面、图标、菜单和定位设备(如鼠标)的研制 。结果研究成果为苹果所借鉴,而苹果电脑公司后来又指控微软剽窃了他们的设计,开发了Windows系列软件。 1981 年8 月12 日:MS-DOS 1.0 和PC-DOS 1.0 发布。Microsoft 受IBM 的委托开发DOS操作系统,他们从Tim Paterson 那里购买了一个叫86-DOS 的程序并加以改进。由IBM 销售的版本叫PC-DOS,由Microsoft 销售的叫MS-DOS 。Microsoft 与IBM 的合作一直到1991 年的DOS 5.0 为止。最初的DOS 1.0非常简陋,每张盘上只有一个根目录,不支持子目录,直到1983 年3 月的2.0 版才有所改观。MS-DOS在1995 年以前一直是与IBM-PC 兼容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推出并迅速占领市场之后,其最后一个版本命名为DOS 7.0 。 1982 年: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初具规模。 1982 年2 月:80286 发布,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 、增加了保护模式、可访问16MB 内存、支持1GB以上的虚拟内存、每秒执行270 万条指令、集成了13.4 万个晶体管。 1983 年春季:IBM XT 机发布,增加了10MB 硬盘、128KB 内存、一个软驱、单色显示器、一台打印机、可以增加一个8087 数字协处理器。当时的价格为5000 美元。 1983 年3 月:MS-DOS 2.0 和PC-DOS 2.0 增加了类似UNIX分层目录的管理形式。 1984 年: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发布,互联网上有1000 多台主机运行。 1984 年底:康柏开始开发IDE 接口,能以更快的速度传输数据,并被许多同行采纳,后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性能更好的EIDE 接口。 1985 年:飞利浦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驱动器。 1985 年10 月17 日:80386 DX 推出 。时钟频率达到33MHz 、可寻址1GB 内存 、每秒可执行600万条指令、集成了275000 个晶体管。 1985 年11 月:Microsoft Windows 发布。该操作系统需要DOS 的支持,类似苹果机的操作界面 ,以致被苹果控告,该诉讼到1997 年8 月才终止。 1985 年12 月:MS-DOS 3.2 和PC-DOS 3.2 发布。这是第一个支持3.5 英寸磁盘的系统,但只支持到720KB,3.3 版才支持1.44MB 。 1987 年:Microsoft Windows 2.0发布。 1988 年:EISA标准建立。 1989 年:欧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Tim Berners-Lee创立World Wide Web(www)雏形。通过超文本链接,新手也可以轻松上网浏览。这大大促进了Internet 的发展。 1989 年3 月:EIDE标准确立,可以支持超过528MB 的硬盘,能达到33.3MB/s 的传输速度,并被许多CD-ROM 所采用。 1989 年4 月10 日:80486 DX 发布。该处理器集成了120 万个晶体管,其后继型号的时钟频率达到100MHz 。 1989 年11 月:Sound Blaster Card(声卡)发布。 1990 年5 月22 日: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 年11 月:第一代MPC(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该标准要求处理器至少为80286/12MHz(后来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个光驱,至少150KB/sec 的传输率。 1991 年:ISA标准发布。 1991 年6 月:MS-DOS 5.0 和PC-DOS 5.0 发布。为了促进OS/2的发展,比尔·盖茨说DOS5.0是DOS 终结者,今后将不再花精力于此。该版本突破了640KB 的基本内存限制。这个版本也标志着微软与IBM 在DOS 上合作的终结。 1992 年:Windows NT发布,可寻址2GB 内存。 1992 年4 月:Windows 3.1发布。 1993 年:Internet 开始商业化运行。 1993 年:经典游戏《毁灭战士》发布。 1993 年3 月22 日:Pentium发布,该处理器集成了300 多万个晶体管、早期版本的核心频率为60 ~66MHz 、每秒钟执行1 亿条指令。 1993 年5 月:MPC 标准2 发布,要求CD-ROM 传输率达到300KB/s,在320 ×240 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 帧图像。 1994 年3 月7 日:Intel 发布90 ~100MHz Pentium 处理器。 1994 年:Netscape 1.0 浏览器发布。 1994 年:著名的即时战略游戏《命令与征服》发布。 1995 年3 月27 日:Intel 发布120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 年6 月1 日:Intel 发布133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 年8 月23 日:纯32 位的多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 95 发布。该操作系统大大不同于以前的版本 ,完全脱离MS-DOS,但为照顾用户习惯还保留了DOS 模式。Windows 95 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 年11 月1 日:Pentium Pro发布,主频可达200MHz 、每秒可执行4.4 亿条指令、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 1995 年12 月:Netscape 发布其JavaScript 。 1996 年1 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发布。这是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 的浏览器。 1996 年1 月4 日:Intel 发布150 ~166MHz 的Pentium 处理器,集成了310 ~330 万个晶体管。 1996 年:Windows 95 OSR2 发布,修正了部分BUG,扩充了部分功能。 1997 年:《Heft Auto》、《雷神之锤2》和《Blade Runner》等著名游戏软件发布,并带动3D图形加速卡迅速崛起。 1997 年1 月8 日:Intel 发布Pentium MMX CPU,处理器的游戏和多媒体功能得到增强。 1997 年4 月:IBM 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7 年5 月7 日:Intel 发布Pentium 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1997 年6 月2 日:Intel 发布233MHz Pentium MMX 。 1998 年2 月:Intel 发布333MHz Pentium Ⅱ处理器,采用0.25 μm 工艺制造,在速度提升的同时减少了发热量。 1998 年6 月25 日:Microsoft 发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图肢解微软,微软回击说这会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1999 年1 月25 日:Linux Kernel 2.2.0 发布,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1999 年2 月22 日:AMD公司发布K6-3 400MHz 处理器。 1999 年7 月:Pentium Ⅲ发布,最初时钟频率在450MHz 以上,总线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用0.25μm 工艺制造,支持SSE多媒体指令集,集成有512KB 以上的二级缓存。 1999 年10 月25 日: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 Ⅲ处理器发布。采用0.18 μm 工艺制造的Coppermine 芯片内核尺寸进一步缩小,虽然内部集成了256KB 全速On-Die L2 Cache ,内建2800万个晶体管,但其尺寸却只有106 平方毫米。 1999 年12 月19 日:Microsoft 发布Windows 2000,它结合了Windows 98和Windows NT 4.0的很多优良的功能/性能与一身,这也是我们给它改名的一个原因。她是Windows家族的一个新的延伸,超越了Windows NT的原来含义。 2000 年3 月:Intel 发布代号为“Coppermine 128 ”的新一代的Celeron处理器。新款Celeron 与老Celeron 处理器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采用了与新P Ⅲ处理器相同的Coppermine核心及同样的FC-PGA封装方式,同时支持SSE 多媒体扩展指令集。 2000 年4 月27 日:AMD 宣布正式推出Duron作为其新款廉价处理器的商标,并以此准备在低端向Intel 发起更大的冲击,同时,面向高端的ThunderBird也在其后的一个月间发布。 2000 年7 月:AMD 领先Intel 发布了1GHz 的Athlon 处理器,随后又发布了1.2GMHz Athlon处理器。 2000 年7 月:Intel 发布研发代号为Willamette的Pentium 4 处理器,管脚为423 或478根,其芯片内部集成了256KB 二级缓存,外频为400MHz,采用0.18 μm 工艺制造 ,使用SSE2指令集,并整合了散热器,其主频从1.4GHz 起步。 2001 年5 月14 日,AMD 发布用于笔记本电脑的Athlon 4 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0.18 微米工艺造,前端总线频率为200MHz,有256KB 二级缓存和128KB 一级缓存。 2001 年5 月21 日 ,VIA 发布C3 出处理器 。该处理器采用 0.15 微米工艺制造(处理器核心仅为2mm 2 ), 包括192KB 全速缓存(128KB 一级缓存、64KB 二级缓存),并采用Socket370 接口。支持133MHz 前端总线频率和3DNow!、MMX 多媒体指令集。 2001 年8 月15 日,VIA 宣布其兼容DDR 和SDRAM 内存的P4 芯片组P4X266 将大量出货。该芯片组的内存带宽达到4GB,是i850 的两倍。 2001 年8 月27 日,Intel 发布主频高达2GHz 的P4 处理器。每千片的批发价为562 美元。

编辑本段PC卡

PC卡这是一种仅相当于信用卡大小的可插拨设备,可被插接至计算机或Pocket PC。PC卡根据自身厚度被划分为Type I、Type II和Type III三种型号。被插接至Pocket PC的PC卡设备将提供数据存储或通信功能(例如,连接电话线或局域网)。 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是一个于1989年设立的国际标准主体和贸易组织,设立这个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整合集成电路板卡的统一标准和改善在小体积,低功耗为特点的移动电脑中的部件互换性。后来随着便携式电脑用户需求的改变,PC卡的标准也相应的作出调整。并且在1991年,PCMCIA对I/O界面做出了和当时内存卡相同的68pin接头定义。与此同时SSS(Socket Services Specification,接口规范定义)和CSS(Card Services Specifcation,插卡规范定义)都意识到增加对PCMICA的新定义的补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需要通用软件在这方面的兼容性支持。在1993年,PCMCIA2.1诞生,PC卡终于支持了“Card and Socket Services ”这是PC卡和插槽控制芯片之间的有效通迅方式,插槽可以识别插入的卡片并且给予正确的工作条件,这时有大量的PC卡接口Modem和网卡诞生,为当时还很少内建网卡Modem的笔记本电脑提供有益的扩充。其后PC卡标准还有不断的更新,直到2001年4月的PC card Standard8.0。

编辑本段Pocket PC

Pocket PC是一种手持设备,可帮助您存储并检索电子邮件、联系人和约会信息,播放多媒体文件,玩赏电子游戏,借助MSN Messenger交换文本消息,浏览Web内容……您将能够与台式机实现信息交换和同步。 PPC,就是Pocket PC(简称PPC),是基于微软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一种掌上电脑。 Pocket PC采用WinCE的系列系统,由微软开发。PPC也叫随身电脑,是得到大多数IT厂商支持的一种高端PDA产品,具有全彩的液晶屏幕,笔触式输入等特点。PPC的应运而生,大有取代PDA成为时尚新宠的架势。 制造Pocket PC的著名厂家有HP、Dell等。 说道PPC就要说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所使用的操作系统。 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主要分为几大类:iPhone,Symbian,微软MOBILE(SMARTPHONE和PPC两种平台),Linux,还有PALM。 iPhone OS 或 OS X iPhone是由苹果公司为iPhone开发的操作系统。它主要是给iPhone和iPod touch使用。就像其基于的Mac OS X操作系统一样,它也是以Darwin为基础的。iPhone OS的系统架构分为四个层次:核心操作系统层(the Core OS layer),核心服务层(the Core Services layer),媒体层(the Media layer),可轻触层(the Cocoa Touch layer)。系统操作占用大概512MB的存储空间。 Symbian手机是最丰富的,微软 Mobile (SMARTPHONE和PPC两种平台)操作系统更符合电脑应用习惯.Linux的开放性更好.PALM也有一批FANS。

微软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两种平台区别

PPC,即Pocket PC,是基于微软Pocket PC系统架构,最为常见的微软开发的PDA系统,而Pocket PC Phone则是微软开发的用于微软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插入SIM卡后可当作手机使用,并且当按下电源键之后可以把PDA的功能关闭,但是电话功能还是可以继续使用。在软件兼容性上,也有很多可以通用。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基于微软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都采用了这一操作系统。 Pocket PC Phone和Smartphone都是微软开发的智能手机系统,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又存在差别。 相似之处是,两者同属Windows mobile系列操作系统,都是基于微软PC的Windows操作系统演变而来,因此,它们的操作界面非常相似。同时在硬件系统上,采用微软智能系统的手机一般都采用了英特尔嵌入式处理器,主频比较高,另外,采用该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在其它硬件配置(如内存、储存卡容量等)上也较采用其它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要高出许多,因此性能比较强劲,操作起来速度会比较快。但是,此系列手机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因配置高、功能多而产生耗电量大、电池续航时间短、硬件采用成本高等缺点。 不同之处是,Smartphone基于Windows CE内核开发的,基于该操作系统的手机无需借助手写笔,只需用手机提供的键盘就能完成几乎所有的操作,因此,使用该操作系统的手机用户单手操作即可,而Pocket PC Phone则必须通过手写笔才能操作,也就是说两类系统最大的不同表现操作方式上。另外,尽管都是基于Windows系统,但在应用软件上也不尽相同。

编辑本段购买窍门

要PC做什么?和传统家电“一步到位”的购买思想不同,PC的发展日新月异,用最顶级的产品的配置价格极高,而且电脑升级速度相对比较快。因此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在性能价格比方面最为合理的电脑。 技术指标要看清。通常PC厂家都有许多产品系列,以欧洲最大的直接电脑供应商泰来电脑为例,其产品系列涵盖了经济、专业、致富、顶级。超级至尊等多种组合。用户在选择具体型号时可以从主板、内存、显卡、硬盘、显示器、Modem的配置情况以及是否具有DVD播放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 别忘了确定显示器的屏幕尺寸。一般来说,品牌机的报价都是以15英寸显示器为基准的。目前,17英寸显示器已经渐渐成为时尚,在学习、上网甚至是看DVD**的时候,17英寸显示器大屏幕的优势日益明显。因此如果加上不到600元钱更换一台17英寸显示器将更加锦上添花。

编辑本段移动PC

移动PC也被有些厂商称做“便携台式机”、“家用便携一体机”,其特点是具有与笔记本电脑几乎一样的外观,但没有内置电池、PC卡插槽,一般通过交流电源供电,具有较强便携性,而且内部结构较精简,更便于用户自行升级和维护。此外,多数机型还可选配式电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计算。 移动PC与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区别在于:移动PC的配件主要是采用台式机的配件,而笔记本的配件多是笔记本电脑专用的配件。 1、关于电池:移动PC一般没有内置电池,而供电是通过交流电源供电,最近上市的移动PC也有内置电池的,但由于其采用台式机的配件功耗较大,所以电池的使用时间较短,经常会造成死机的现象,而笔记本百分之百配备有内置的专用电池,使用时间也较长。 2、关于PC卡插槽:移动PC基本上没有支持PCMCIA的各种接口,而笔记本电脑都有各种PC扩展槽,能够很方便的实现各种外围产品的连接。 3、关于CPU等主要配件:移动PC的CPU都是采用台式机的CPU,多为P4系列,而笔记本的CPU大多采用笔记本电脑专用的移动型CPU,目前笔记本主流CPU是C4-M和P-M系列。移动PC采用的主板基本上是SIS集成一体化主板,内存也多用普通SDRAM,DDR内存比较少,硬盘也大多是5400转的小容量。而笔记本电脑的CPU、主板、内存及硬盘等都是专用的。 4、关于性能:移动PC采用了台式机的配件,在性能上无法与采用专用配件的笔记本电脑相比。虽然现在有的移动PC也做得比较精致,但远比笔记本要笨重。 5、关于散热:移动PC由于采用了台式机的配件,所以发热量及功耗较大,这也是移动PC经常会死机的原因。而笔记本电脑一般都采用先进的铜热管导热技术,配合智能型散热风扇,独立的散热空间,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6、关于价格:移动PC由于采用了台式机的配件,价格比笔记本电脑要低,而笔记本采用了主流的配置的话,一般价格会在万元以上。

编辑本段PCMCIA

PCMCIA: 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PC机内存卡国际联合会的缩写,是一个有300多个成员公司的国际标准组织和贸易联合会,该组织成立于1989年,目的是建立一项集成电路国际标准,提高移动计算机的互换性。这种计算机要求强度高,能耗低,尺寸小,而且对这几条性能的要求都很高。 随着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含笔记本、亚笔记本、掌上型以及PDA)的广泛应用,对便携式扩展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扩展卡标准制定之前,计算机能采用的周边设备(如插卡式内存和Modem等)通常都是专用的,不可换成其他厂家的类似产品。许多象Modem这样的设备更是只能插入一台特定型号的计算机,即便同厂出品的其他型号也不能使用。通常,这些周边设备并不设计成可与其他计算机互换,而是作为一种固定设计提供,只适合最初装配的那种计算机。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通用的扩展方法,为寻求一种工业标准,几家卡商于 80年代后期创立了“个人计算机存储卡国际协会”(PCMCIA),规定了内存卡的物理设计方案、计算机插槽设计方案、电气接口以及相关软件。制订自己的标准时,PCMCIA采纳了“日本电子工业开发协会”(JEIDA)的一些设计思想。这两个组织都一直致力于推动现在称为“PC卡”的国际标准。事实上,该标准最新的版本已集成了PCMCIA和JEIDA,使产品间的兼容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PC卡现已应用于多种场合,其中包括几种类型的RAM内存、预编程ROM卡、Modem、声卡、软盘控制器、硬盘驱动器、CD-ROM和SCSI控制器、全球定位系统(GPS)卡、数据采集卡、LAN卡、传呼机等等。还处在发展初期,PCMCIA市场就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气象。 PCMCIA标准使PC卡能在多种类型的计算机中使用,无论它采用的是何种微处理器。 PC卡不仅可以插到计算机上,亦可用于其他数字化设备,如测试仪器、数码成像设备及工业控制器等等。系统制造商、周边设备制造商、零售商和系统用户均可从中获益。 当前有三种PC卡标准,它们的长宽都是85.6×54mm2,但厚度不一样:Type I是最早的3.3mm厚卡; Type Ⅱ将厚度增至5.0mm;Type Ⅲ则进一步增大厚度到10.5mm。一段时间以来,Type I几乎只在内存设备中应用。但最近Modem 和其他设备也开始相继采用Type I标准。Type Ⅱ是当今最占优势的一种尺寸,用于大多数设备。更厚的Type Ⅲ卡则主要用于微型硬盘驱动器,这种驱动器已变得越来越普遍。由于这三种卡共用同样的总线连接器,所以较薄的卡可顺利安装到为较厚的卡设计的插槽。 PCMCIA标准的问世已有些时日,目前已出至第三版。其间进行了大量必要的变动与改进,以适应系统和PC卡制造商不断变化的需求。 PCMCIA标准的发展已完全超出了最初定义内存卡的范围,现在包括的外设类型有: 1.存储器类:硬盘驱动器、内存卡: 2.接口类:CDROM/DVD接口、并串口、扩展接口卡: 3.网络通信类:以太/令牌网卡、无线/红外局域网卡、Modem卡、ISDN卡、移动电话卡: 4.多媒体类:声卡、视卡、游戏摇杆卡、电视/广播接收卡、视讯会议卡等。最早的版本是1.0,建立的标准主要面向类似现在的RAM卡那样的内存卡。2.0到2.1版则增加了“卡和插槽服务” (Card and Socket Servicevices)软件规范、ATA和AIMS规范(ATA是“AT附件”的简称,涉及PC卡上的IDE驱动器接口;AIMS则是“自动索引海量存储”的简称,是一种在PC卡上保存图像和多媒体数据的标准,通常用于照/摄像技术)。最新的PCMCIA版本实际叫作“PC Card Specification”(PC卡规格),有时也不十分恰当地称为“3.0版”。这一版本提供了对DMA(直接内存存取)、更高速多媒体应用、即插即用、多功能卡以及CardBus的支持。这一版本也允许用3.3伏的逻辑电压设计PC卡和系统。由于能节省电池供电设备的能源, 3.3伏逻辑电平日趋流行。PCMCIA标准的每一次新发布,都力求做到与老版本保持向后兼容。 CardBus对PCMCIA总线结构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改进,但仍可回复到以前在第1和第2版制订的标准。CardBus的主要目的是将PCMCIA总线扩展到更高的速度,以便连接功能更强的设备,并提供对32位I/O及内存数据通道的支持。它包括了一个新的屏蔽总线连接器,且不可将CardBus卡插入为2.x或更老版本设计的上一代系统。

编辑本段PC同步

PC同步是一种自动功能,即手机与电脑连接后,许多项目是自动的,如同步备忘录、任务,备份通讯录等等,无需一层一层寻找和打开文件夹节省不少时间。 一般随机或购买的蓝牙适配器都有光盘,无需另找同步软 由于手机的智能化,其内含的功能越来越多,资料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为了能够让手机中的资料可以更加安全地进行备份,不少智能手机或是中高端手机都具有“PC同步 ”功能,也就是通过数据线把手机中的通讯录、日程、短信、、铃声等内容存储到电脑中。反之,如果你的手机出现故障,内容丢失后,就可以使用数据线从PC中把已经备份过的信息导回到手机里。 买手机的时候有数据线就应该送了光盘的,安装光盘里的软件,接上数据线,大概就可以了,每个品牌的细节可能不一样,但是大体上都是这样的 PC同步是指通过软件,可以把电脑中的资料同步到手机上,一般都有PC同步软件来实现。 2008年10月23日,微软MSN正式发布了手机MSN 5.0版本,支持包括Windows Mobile平台在内的所有主流手机操作系统的移动即时通信服务。手机MSN 5.0由微软MSN中国团队针对本地用户的需求自主开发而成,将好友分组、自定义头像、自建M群功能及文件传送等关键的IM功能与PC版Windows Live Messenger全面整合同步;同时,手机MSN 5.0内置了实用的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在手机上便捷地搜索公交换乘和周边等实用生活信息。

编辑本段PC操作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信许多普通用户和我一样,接触到的第一个操作系统是微软的DOS。从那时起,随着DRDOS等一批早期竞争者的黯然退场,一部PC操作系统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微软公司操作系统的发展史。虽然,从DOS到今年11月9日将发布的Windows XP(简体中文版),指挥千千万万台PC运行的操作系统历经多次重大变革,已经“面目全非”,但从它给整个PC产业界带来的数次“变革”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变革背后所体现出的,无不是客户导向所引发的强劲动力。

过去:视窗的胜利

1981年,为IBM PC配套的操作系统MS DOS 1.0诞生了,从那时起,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最后的6.11版为止,绝大多数用户的PC上运行的就是这个字符界面的操作系统。有过那种经历的人恐怕不会忘记,当时要想玩转DOS,专业英语知识、熟练的指法缺一不可,要不然,碰上了“File Not Found”等提示,一般用户还真会不知所措。虽然“界面简陋却令人兴奋”的Windows 1.0于1983年研发成功,1987年微软又推出了Windows2.0版,但现在看来,Windows的这两个早期版本,虽然引入了图形界面,但受制于当时的硬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演示”性质。 1990年,Windows3.0和3.1版的先后推出,则引发了PC操作系统史上的第一次真正变革。这时,Windows虽然还只是DOS上的一个“外壳”,不能单独运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ISV在Windows上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图形界面、所见即所得、鼠标操作的优势开始体现出来。 同时,除了在界面上更加为用户着想外,在内核上,微软也开始大动手脚,准备在原有的以保持兼容性为第一考虑的操作系统内核之外“另起炉灶”,研发一个全新的32位操作系统,彻底摆脱DOS的羁绊。为此,微软专门把原DEC公司VMS操作系统的主要研发人员“挖”过来担纲重任。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包括服务器和工作站两个版本的Windows NT 3.11正式面市。回顾历史,“NT”所代表的,可能并不仅仅是“新技术”(New Technology),而更多的是PC操作系统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此后,微软PC操作系统一方面开始根据家庭/个人用户和商业/办公用户的不同需求分成了两支齐头并进;另一方面,特别针对不同规模商业用户的需求,微软商用操作系统分成了工作站版、服务器版等多个版本,以更好地进军企业级应用。到后来Windows 2000问世时,更有“数据中心版”(Date Center Server)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