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是在意细小的事情,为什么

2.细节思辩法

3.如何理解“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

总是在意细小的事情,为什么

电脑系统的细小细节-今天我带大家了解电脑系统

这是性格问题,有些人就是喜欢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如果这对你自己的生活没有造成压力,那这就没什么,是一个人做事的风格,还是优点。但如果你做起来事事亲力亲为,恨不得自己样样都要自己做好,工作心里压力还很大,那么就是不好的,就要转换工作的方式,该放手的就放手。

细节思辩法

细节思辨法即是一种通过对细小之处的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许多时候,我们在观察一个现象或者着手一件大事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 口”的感觉。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观察细节,便往往能够从中找到突破口。细节思辨法最常见的领域是在侦探领域和科学领域。大家熟知的“福尔摩斯”“名侦探柯南”,虽然有许多是虚构出来的,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出细节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另一个对于细节思维法有着广泛应用的领域便是科学领域。许多科学家的巨大发现,也往往是来自于对于被别人所忽视的细节的注意,进而一步步研究所得出的。关于此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比如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在百无聊赖之际偶然往意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一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远远深人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人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正是对于这一细节的注意和进一步研究,他最终提出了影响巨大的“大陆漂移学说”;另外,众所周知,牛顿正是因为对于苹果落地现象的追间。最终发现了万有力定律。总之,可以说,凡是科学上的巨大发现,都离不开这种对于细节追问的思维方法。

细节思辨法决不仅仅存在于侦探故事和科学研究领域,实际上,他有着很实际的用途。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工厂经常出现工人致残事故,其原因便是工厂里有种机器,工人在开动这种机器时,只用一只手来搬动手柄,因为工人的注意力全在工作上,另一只无所事事的手便会无意识地乱动。结果,一不小心这只手便会被机器夹住,造成残疾。厂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是对工人不断强调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甚至派人专门监督操作机器的工人的工作流程是否标准,但都收效甚微,要知道,即使不强调,工人自己也绝对不想出现事故,使自己变成残疾人啊!厂方无奈之下,花费了不少钱,想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也只是降低了事故的数量,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故。最后,一个新来的技术员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既然工人出现事故是因为另外一只手无所事事,那么,何不对机器的操作系统进行改造,使其手柄变成两个,工人不得不用两只手操纵手柄,机器才能运转了结果,这个问题就这么一下子解决掉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技术员的思维首先体现出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也包含了转换思维。但是,这几种思维的基础,乃是一种细节思辨思维。试想,如果这个技术员不是首先将工人操作机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然后留意到事故发生的关键就在于工人的一只手无所事事这个细节,是不可能想出这个创造性的办法的。

总之,细节思辨法可以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很现实的用途,它往往能能够给我们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细心,同时,还需要我们能够培养观察习惯,这样才能运用自如。

如何理解“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

注重细节和不注重细节,可能导致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

"细节决定成败"

[1]?是一句俗语,也是一种哲理哲思,指的是讲究细节能决定事件的走向。对于不清楚,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轻易下定论,不要让机遇悄悄溜走。也许一个决定,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决定了你的成败。

民谣的感慨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不禁使我们想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中国传统的古语。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古人还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我们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要有所作为,要获得硕大的胜利果实,就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一个个小的胜利果实聚集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胜利果实。然而在我们的国家,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很多,而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很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很多,而规章条款不折不扣执行的很少。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树立细节意识,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什么是细节?一般来讲,细节就是细小的事物、环节或情节。可以形象地说,细节是转动链条上的扣环,是千里钢轨上的铆钉,是太空飞船上的螺丝……

联想生活

现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注意了细节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加完美,注意了细节生活才会更真实更有意义。而忽视了细节,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甚至酿成重大责任事故。

近些年,一些地方不断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大部分属于安全管理细节没有到位,违章操作造成的责任事故。有的地方因为一个服务细节做得不好,就影响了投资环境、影响了政府形象。一些项目决策由于前期工作做得不细、不深,造成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在生活细节上不严格要求自己,从量变逐步到质变,一步一步走上腐化堕落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

细节决定事物的成败。就拿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来说,升空80秒后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而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这一灾难的“凶手”竟是一块脱落的泡沫击中了飞机左翼前的隔热系统。应该说,飞机整体性能等许多技术指标是一流的。但是一小块脱落的泡沫就毁灭了价值连城的航天飞机和7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生命,实在是不值得。

现代商业上的成败,细节也很重要,许多企业将大笔资金投入产品的开发,往往只是为了赚取百分之几的利润,而在生产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就可能将这些利润完全失去。许多人都认为进口的东西质量好,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进口产品无论从操作、质量、做工上说,都很完善,而国产的产品仅从外观上看,就有普遍的缺陷:外观设计粗糙,产品说明书不简洁,售后服务不到位……这些非内在因素很容易就将消费者拒于“购买”大门之外。

细节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双刃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树立坚强的责任心。这就是说,抓落实,目标要细,要求要细,责任要细,措施要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华而不实的作风,都必须改变随意性、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都必须健全制度、堵塞漏洞,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工作中要树立坚强的责任心,什么是责任心?责任无所不在:见义勇为是责任,帮助别人是责任,爱护集体是责任,维护民族尊严是责任,扶贫济困是责任……责任给人以压力,也给人以动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责任心,那么成功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这个责任心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对人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总听到有人说我只要对家庭、对工作、对别人、对自己有责任心就够了,社会的责任跟我无关,太大太伟大,我承受不了。其实这话是极度错误的,人的责任首先是对社会的责任,有了对社会的责任才能有对家庭、工作、朋友、自己的责任,因为一个只知从社会、他人的责任获取的人是根本无从谈责任的。

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很多,而责任感是十分重要和可贵的。雷峰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都要负起应尽的责任,焦裕禄忍着病痛走访贫苦百姓,孔繁森以微薄的收入供养藏族孤儿……众多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无不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令人担心。

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很多事情没有成功,不是我们没有付出努力,而是我们忽略了一些细节——一颗螺钉松动足以让航天飞机灰飞烟灭;药厂厂长一口痰失去了与外商合作的机会;入口处多一节拐弯的门,可以降低空调的耗电量;市长弯腰拾起眼镜,引来了巨额投资……这一切都说明细节和责任足于决定成败!

也许有人说,我们无法保证注重细节、感受责任就会为我们带来成功,但如果我们要想取得成功,要想把工作做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必须注重细节,感受责任,保证每个细节都做好。我们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关系着企业的声誉与诚信,某个环节的细节做不好,必然影响我们的产品品质。只有养成注重细节、感受责任的工作习惯,才能把我们济钢的产品做好,才能使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经久不衰。

由此可见,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所以我们需要注重细节,树立强烈的责任心,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细。如果谁真正的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细了,那么他也就是一位不简单的员工,不平凡的员工。

公司需要这样的员工!

所以,让我们注重细节,感受责任吧!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铸就辉煌,让我们抓住机遇,细致扎实地走好成功路上的每一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纵观《二十四史》,朝代更替,必源于统治者生活糜烂,作风腐化;国家机器千疮百孔,近于瘫痪;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防微杜渐”,至理名言。红花须绿叶相衬,明主须贤臣辅佐。唐太宗,旷世明主,每天还得照魏征这面镜子,时时自省,勤政爱民,方有贞观之治的景象。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玄宗,耽于酒色,不理朝政,国势日衰,白居易的《长恨歌》为证:苦短日高升,君王从此不早朝。大唐盛世风光不再,终不免“安史之乱”。

也许不经意的失误,会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历史也将因此而改写。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冯玉祥的北京政府与的南京政府对峙,决定北伐,于是冯玉祥的西北军与阎锡山的晋绥军商议合兵伏击的中央军。不料,冯的电报员把集结军队的地点搞错,以致贻误战机,最后和蒋军在河南呈胶着状。双方都欲拉拢张学良的东北军,冯给张出的价码是全国三军副统帅,此事被从事情报工作的戴笠得知,蒋立马给张出更高的价码,除三军副统帅之外,还有六百万两黄金,并把内蒙古,河北,热河划归张的势力范围,最后张学良挥师入关,与中央军南北夹击大败冯阎联军,此次战役双方伤共计30万人,史称中原大战,为以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亮剑》中的日本大佐山本一木有过这样的理论:当双方势均力敌时,战争的天平将趋于平衡,也许一只蚂蚁就可以左右天平的倾向。我认为讲的是非常有道理的,试想如果不是那个电报员的失误,或许早就魂归西天了,这只蚂蚁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小小操作失误,也可能是指挥员的决策失误,总之这只看不见摸不着的蚂蚁却左右了战争的胜败,它不容忽视。

也许一个轻率的决定会让你悔恨终生。新中国物理学界的泰斗王淦昌(‘两弹之父’邓稼先的导师)早年留学德国,师从被爱因斯坦称为‘德国的居里夫人’犹太籍物理学家梅特纳。他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志在发现中子,大家知道:要爆炸必须中子‘点火’,所以发现中子具有划时代意义。不过梅特纳看过之后,保守的认为这个方案没有可行性,王淦昌于是放弃了。两年后,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采用和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案发现了中子,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淦昌师徒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不胜懊悔。有时候我们总是被惯有的思维支配着,这固然可以保证各位不会有大的失误,却也局限了各位的创新思维,很难有新的突破。对于不清楚,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轻易下定论,不要让机遇悄悄溜走。也许一个决定,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决定了你的成败。